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流反馈运算放大器(CFOA)的快电荷灵敏放大电路。通过一个小电阻的引入避免了CFOA电路直接电容反馈所引起的电路不稳定问题,通过反馈电阻和反馈电容的适当取值降低了噪声。经过测试,其带宽可达200MHz,时间分辨率可达125ps。该前放具有高带宽、高性噪比、高时间分辨率等特点,已成功应用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TR5终端。  相似文献   
2.
在低能(60-360keV)质子注入氚化钛(Ti^2Hx)、钛(Ti)、钼底衬 箔及钼(Mo)和不锈钢(SS)等金属样品的实验中,观测了能量分别约为3.9、5.6和8.4MeV的带电粒子物。用符合望远镜和吸收片法进行了粒子鉴别的结果表明:这些带电粒子均具有α粒子特性。3种α粒子来自质子与不同靶核发生的垒下核反应。其中,能量为3.9MeV的)α粒子具有很高的产额,其对应核反应的准激发函数曲线在150-330keV能区内,随入射质子能量增大呈指数增长趋势。上述反应产物可能源于^11N(p,α)^12C,^11B(p,α)^8Be和^7Li(p,α)^4He等核反应。但相关靶核的来源仍有待解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到有微球状的奇异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Bohr-Lindhard(B-L)模型,考虑了碰撞双方的电子密度分布,计算了能量为20~900keV/u的B2+、C3+、N4+及O5+等类锂离子与He原子碰撞中的单电子丢失(SEL)、伴随单电离的单电子丢失(SELSI)、伴随双电离的单电子丢失(SELDI)等截面对能量的依赖曲线,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符合较好。分析发现,对于一给定的过程,较重的离子有较小的有效碰撞参数范围;对于同一种入射离子,SEL、SELSI和SELDI等过程对应的有效碰撞参数范围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超低能质子15N(p,α)12C核反应分析金属中15N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利用实验测得的固体靶中^15N(p, α)^12C反应的截面数据,对氮钼(Mo^15Nx)、氮钛(Ti^15Nx)、钛(Ti)、钼(Mo)、氘化钛(Ti^2Hx)、氢化钛(Ti^1Hx)、钼基钛镀层(TiMo)等多种样品(靶)材料中的^15N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利用不同能量^15N^ 注入的Ti^15Nx样品中的^15N含量与分布做了分析测定,测量值与^15的注入剂量在误差范围内相符合,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现实可行性。实验测得的^15Nx在钛金属中的深度分布与理论模拟计算结果体现出相同的规律性,但数值上有一定差别。该分析方法被应用于分析一些自吸附样品中^15N的含量和分布,取得了较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步进电机脉冲当量及回程差的微位移测量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为了精确测量步进电机的脉冲当量和回程差,提出了一种基于薄膜干涉原理的激光微位移测量系统。该系统以He-Ne激光器为光源,配以牛顿环仪系统、面阵电荷耦合器(CCD)视频信号采集系统、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等。采用条纹记数法实现微位移测量,具有四百分之一波长的位移分辨率。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其精度、灵敏度及稳定性都有较大提高,特别适合范围在微米及微米以下的位移测量。在对TSA50-C型商用步进电机的测量中,结果验证了这种测量系统在普通实验室环境噪声中可以达到纳米级的位移测量精度。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对于5微米以下的脉冲当量及回程差的测量,该测量系统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3%和0.44%。  相似文献   
6.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Mon^-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沉积在室温下的P型Si(111)衬底上,获得Mo/Si(111)薄膜样品。用XRD分析表明,在室温下,偏压≤5kV团簇束沉积和常规磁控溅射沉积获得的Mo/Si(111)样品,其界面均无二硅化钼(MoSi2)生成;偏压=10kV时,团簇束沉积其界面直接有MoSi2生成。对于团簇束沉积,当偏压大于一定值时(在本实验条件下偏压≥3kV),薄膜才开始以Mo(110)择优取向生长。  相似文献   
7.
团簇产生原理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在团簇源方面的工作系统评述了目前各种团簇源装置产生团簇的原理和方法 ,给出了它们的结构示意图和一些典型应用 ;对团簇源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飞行时间符合技术实验研究了跨玻尔速度能区(入射离子速度为0.65~1.32a.u.,a.u.为玻尔速度)高电荷态离子Xe23+与Ne原子碰撞中的多电子过程,通过分析符合二维谱获得各反应道(靶原子的电子丢失、电子转移以及伴随电离的电子丢失)的相对截面,并与拓展的过垒模型及相关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与过垒模型符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利用离子注入固体靶测量15N(p ,α) 12 C核反应微分截面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给出了在163keV≤Ec≤ 360keV能区 90°方向上的微分截面测量结果和激发函数曲线 ,并对该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