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宏观真实”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真实”一词,在我们的新闻学论著中已多有运用。把新闻真实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比之原来的“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要合理,自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细细想来,“宏观真实”的说法尚有不少需要推敲之处,现在提出来求教于读者、专家。 一、概念本身模糊 按照通常理解,宏观真实是指大众新闻传播媒介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故又称为“整体真实”或“总体真实”(关于“宏观真实”还有一解,下面再说)。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这表明宏观真实的实现需有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就是说,当新闻报道连绵不断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与社会总体面目吻合无间。初听起来这似乎不无道理,然稍一琢磨就生出一个疑问。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年、月、日、时等组成,“宏观真实”所要求的“连续不断”究竟是  相似文献   
2.
也说新闻链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链接”而不是“连接”,就让人回味。“连”者,自是关系不同一般,即便不是紧密无间,至少是“抽刀断水”,难以轻易分开。“链”就不同,其形一眼过去虚实相接,似断似续,形断实连,空灵跳跃。在不张扬中四处伸展,不经意间横推出一片空旷。近年来报纸上频频出现的“新闻链接”一类,也许正可以作如是观。“新闻链接”于何时在我们的报纸上得以正式应用,尚待细考。就我们草草浏览之印象,好像2001年后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报纸上的“新闻链接”是从互联网的文本编辑中借鉴而来。当然,这不过是人人都懂的一个常识,并不能…  相似文献   
3.
谈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苦读六年英语,12册书,将近200篇课文,外加大于四、五倍的阅读材料,虽不能读破万卷,但读破近千篇不能说没有吧。但到头来还是缺少了一样最基本的东西——语感。语感(language sense)是什么?语感是主观意识对客观语言表现的一种敏锐的反应,是在阅读语言过程中不断进发出来的智慧火花。比如,有人讲故事:“从前有个皇帝……”,你听到后会由语感意识到  相似文献   
4.
Thesenseofsoundisoneofourmostimportantmeansofknowingwhatisgoingonaroundus.Wearewarnedofdangerbysounds.Soundsservetopleaseusinmusic.Soundhasawasteproduct,too,intheformofnoise.Noisehasbeencalledunwantedsound.Noiseisgrowinganditmaygetmuchworsebeforeitgetsanybetter.Scientists,forseveralyears,havebeenstudyinghownoiseaffectspeopleandanimals.Theyarewarnedbywhattheyhavelearned.Peaceandquietarebecominghardertofind.Noisepollutionisnojoke.Itisathreatthatshouldbelookedatcarefully.Soundismeasuredinunits…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为,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大 众传播,是美国传播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逻 辑发展线索。通过对这条线索的考察和梳理,展 示美国传播研究思想的基本演变:芝加哥学派主 要侧重于社会关系来透视传播,从而希望借助于 大众传播,使工业化社会能恢复此前社区那种良 好的关系;到了李普曼,虽然也看到了传播对人 类建立自身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但其重点的是对 民主社会虚妄的批判,由此证明大众媒介不仅不 可能真正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现实的关系,而且 会被人所利用。大众传播研究的兴起,完全偏离 了"关系"的视角,相反,大众媒介彻头彻尾就 是社会控制的工具,效果研究成为中心,其原因 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谈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苦读六年英语,12册书,将近200篇课,外加大于四、五倍的阅读材料,虽不能读破万卷,但读破近千篇不能说没有吧。但到头来还是缺少了一样最基本的东西——语感。  相似文献   
7.
1. _____she'll be sent tohospital isn't decided. A.When B.Where C.Whether D.Why 2.This is_____the riverhas been polluted. A.why B.which C.that D.whether 3.Can't you find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以为自《纽约太阳报》等开始,就标志着美国独立化或职业化报刊的形成。用我们所熟知的语言,就是报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企业”。正因如此,当看到莫特(Motte)在其《美国新闻史》中,没有把30年代初期《纽约太阳报》等的出现,视之为报刊发展的一个新时代,而仅仅是作为“后期政党报纸”这一阶段中的一个事件加以展现(莫特,1950)时,不觉吃了一惊。的确,胡得深(Hudson)对之处理,比莫特要突出些,至少独辟为一个时期,但总体评价也不过是美国报刊的一个“转型期”(胡得深,1873)。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具体勾画并分析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教育改革举措,从而表明,这些举措有着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即为了探索如何构建适应新中国新闻教育的模式和路径.就探索本身看,显然是因应当时整个中国情势,但就其改革举措本身,明显带有复旦的特色,与当时担任系主任的王中有着极大的关系.复旦新闻系1956年的改革,既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一个历史缩影,同时也为中国新闻教育后续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