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传播媒介生态转型的背景下,公众舆论生成场所正在朝互联网转向。信息传播平台的更迭,对于公众舆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远不止于观点和意见汇集地点的变迁,以及展示方式的多渠道、多媒体化。籍由新的互动方式,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可以在线上各种事物中获得极具张力的表达,所有的网络现象都在展示、遵循并印证新媒体的运转逻辑。公众舆论相应地也获得了其新的属性特征,这是公众舆论概念进化为网络舆论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中,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它介入了社会结构的塑造,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手段,培植了社会文化心态,完成了社会附属身份向主体身份的转化。可以说,大众传播文化功能的扩大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存状态。清醒地认识它,有利于我们自身的社会理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安珊珊 《传媒》2021,(14):19-22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开启了社交关系主导信息流与影响流的移动互联新纪元.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新赛段,伴随着不断迭代的社交网络应用与媒体融合的复杂生态,社交网络用户的触媒行为分化日益加深,各类信息渠道聚力于传播公信力博弈,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白热化竞争. 本研究调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中国家认同的舆论构建研究"数据库于2020年6月获得的2566份问卷调研截面数据,聚焦我国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触媒偏好与渠道公信力问题,以明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社交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特征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实社会政治实践中遭遇诸多困扰的公共领域理论,能否藉由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得以确立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聚讼纷纭的焦点。在对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存在着立场清晰的态度分野,或认为互联网为建构理想的政治讨论空间提供了可能,而此空间无疑发挥着公共领域的实践作用;或则认为新媒介为协商民主实践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乐观,理论在网络实践中的适用性有待商榷。本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持不同态度的学者观点及研究结论予以爬梳考量,并辅之以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度剖析,以期较为理性地展示这一论争的多重维度和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思维观念和消费习惯。传统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转型,在产品生产、用户参与、跨界经营、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推动电视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浅析及教育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分析,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让大学生们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安珊珊 《新闻界》2012,(15):39-44
本文着眼于对公众舆论研讨的学理性梳理,探讨了从大众传播情境到互联网传播情境这一媒介生态转型过程中,公众舆论研究的理论流变。通过对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网络舆论研究所采用的视角,认为西方学界对网络舆论的讨论偏向于"影响"范式,而中国本土学者的讨论则偏向于"适用"与"引导"范式。这两种不同范式下的研究取向,成为了虚拟社会里中西"公众舆论"研究的不同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8.
安珊珊 《成才之路》2023,(11):57-60
教育智库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育智库研究者的专业能力是教育智库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助力教育改革发展,文章结合落实“双减”工作的思考,提出新型教育智库研究者需从四个方面下功夫。需要练就好“脚力”,深入实践,发挥好推动引领者及“穿针引线”者作用;练就好“眼力”,善于抓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注重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更新;练就好“脑力”,有深厚理论基础与多元学科背景,有广阔的研究视野,尽可能地丰富阅历,形成智库特色理论与分析框架;练就好“笔力”,根据服务对象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用政策、学术、大众与网络四种语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