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2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2.
林清玄先生曾给人生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他说生活里的很多记忆像是一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小小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个旅店了.  相似文献   
3.
4.
5.
6.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7.
吴春来 《语文知识》2014,(12):33-35
语文课堂,到底是怎样的课堂?课改多年来,大家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文化课堂有之,审美课堂有之,青春课堂亦有之……面对纷杂的语文课堂,一线教师不禁一声长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了。 然而不管语文课堂多么复杂多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无法更改的,那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字是有生命的,它以自身独有的语调、节奏,充分、适恰地实现着言语主体生命之情气。著名特级教师邓彤在阐述“素读”理念时说:“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意蕴,素读就是引导读者进入到文词句的深层含义中去,吟咏玩味文本词句本身的韵味。”潘新和教授说:“每一篇文字都应该弥漫着蒸腾的血气和体温,都是个性生命基因的复制和重组,都打着人生经验、情感和感悟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9.
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及近几年的教研思考,从发现视角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发现视角主要包括:发现学情,充分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治理体制与制度的强势建构带来行政权力向上集中和治理压力向下聚集,促使乡镇政权通过嵌入性组织建构下的半正式组织设计、半正式制度安排及帮包制机制实践等,形塑起新时期的乡村“半正式行政”治理模式。这种“半正式行政”不同于黄宗智的概括,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从实践后果看,它虽有助于弥合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但也易带来行政制度吸纳自治制度与自治事务涌入行政渠道的“行政吸纳自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在规章与文件中重新明确半正式组织的政策指导、行政监督、服务协助与配合治理等职能。新时期乡村“半正式行政”考察,是对传统“半正式行政”研究的理论拓展,也是对基层治理组织、制度与机制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