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4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已公布的罗氏沼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囊膜蛋白VP28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从疑似患白斑病毒病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中提取总DNA,并以此为模板,经PCR扩增、克隆并测序后将该片段通过GenBank比对,证实为WSSV的VP28基因;与20个已公布的WSSV VP28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从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波纹龙虾提取的病毒株聚为一类,印度对虾WSSV VP28为另一类,罗氏沼虾WSSV VP28又单独为一类。根据测序结果推测VP28蛋白的二级结构在氨基酸的7~29区间可能为跨膜螺旋区,且该区域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VP28基因在家蚕体内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P2 8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简称WSSV)的囊膜蛋白。在克隆了VP2 8基因的基础上 ,成功构建了重组转移载体pBlueBacHisC vp2 8和重组杆状病毒HyNPV VP2 8。用重组病毒的细胞培养液注射接种 5龄饷食后的家蚕 ,剪病蚕腹足采血淋巴 ,进行SDS 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 ,结果表明 ,WSSV VP2 8基因在家蚕体内得到了表达 ,特异性条带大小约为 31kD。研究结果为探讨WSSV感染对虾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2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0年来,世界各地的对虾养殖业受对虾白斑综合征的严重威胁[1].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病原是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2],WSSV的宿主主要是海洋甲壳类动物,经口感染[3].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春在江苏省如皋市推广饲养中细纤度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7 000盒,平均盒种产茧45.26 kg,平均盒种产值1 806.04元,平均虫蛹率97.5%。农村试验点养蚕与丝质成绩结果表明:新品种在农村饲养性状稳定,和审定成绩基本一致,全龄经过为26 d 14 h,盒种产茧量为45.8 kg,万蚕用桑量为320.7 kg,茧丝长1 608.5 m,茧丝纤度为2.766 dtex。新品种表现出明显的纤度细、茧丝长长的优良性状,生产性能稳定,深受蚕农和丝厂的欢迎,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细胞色素P450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环境适应性以及抗药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氯氰菊酯对家蚕(Bombyxmori)细胞色素P450基因转录的诱导作用,采用RT-PCR技术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策略,从家蚕5龄幼虫克隆到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9A22(GenBank登录号:EF535804)。CYP9A22基因的cDNA编码区长1 596 bp,编码531个氨基酸,推定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1 kD,等电点为7.71。将该基因的cDNA和家蚕基因组序列比对,有9个内含子;与已知的CYP9家族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CYP9A14基因的相应氨基酸同源性达到62.3%。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氯氰菊酯诱导家蚕CYP9A22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YP9A22的mRNA转录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中肠的表达量高于脂肪体;氯氰菊酯诱导家蚕24 h,在其脂肪体的表达量是未诱导家蚕脂肪体的3.1倍,初步推测CYP9A22的过量表达可能与抗药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溴氰菊酯对野桑蚕进行抗性品系的筛选,探明该药剂的抗药性发展情况,为科学施药和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饲养繁殖来自3个不同地区的野桑蚕,点滴法测定其亲代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分别以半数致死量左右的剂量通过点滴法逐代处理其幼虫,统计幼虫死亡情况,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抗药性倍数及其提高倍数。[结果]在桑叶育条件下,经3代室内筛选,启东野桑蚕(YQD)F4代抗药性倍数为14.26,较F0代提高了0.2倍;苏大桑园野桑蚕(YSD)F4代抗药性倍数为16.48,较F0代提高了0.9倍;在人工饲料条件下,经6代室内筛选,吴江野桑蚕(YWJ)F6代抗药性倍数为18.67,较F0代提高了0.2倍。[结论]相同剂量筛选下,YSD比YQD抗药性倍数提高快;YWJ在人工饲料饲育和杀虫剂筛选双重选择下,抗药性发展较慢。  相似文献   
8.
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初步育成了可采用常温水进行缫丝的家蚕新品种LBM43×LBM。在25℃水温条件下,LBM43的450 m解舒率55.8%,纤度为4.39 D,粒茧索绪平均时间为6.8 min;LBM的450 m解舒率10.0%,纤度为2.58 D,粒茧索绪平均时间为3.0 min,粒茧缫丝平均时间为2.0 min;一代杂交种LBM43×LBM解舒率88.9%,纤度为2.83 D,粒茧索绪平均时间为3.0 min,粒茧缫丝平均时间为2.7 min。杂交一代的万头蚕收茧量为18 kg,是原种LBM43的1.84倍,是原种LBM的2.02倍。  相似文献   
9.
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史无前例的粮食危机,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置于国际大环境中加以考虑,要高度重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野桑蚕对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昆虫桑叶育筛选抗性品系的原始材料启东野桑蚕(YQD)和苏大桑园野桑蚕(YSD)分别于2004年10月采自江苏省启东市桑园和2006年4月采自苏州大学桑园,室内桑叶育参照文献[6]进行,见专利“野桑蚕的室内饲养方法”;人工饲料育筛选抗性品系的原始材料吴江野桑蚕(YWJ),2004年10月采自江苏省吴江市桑园,室内人工饲料育参照文献[7]进行,见专利“一种饲育1龄野桑蚕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