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产种业是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良种质的基础性产业,是维护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核心产业.水产种业体系是包括水产生物良种培育、扩繁、推广、引进、检验检疫、政策法规、管理服务等系统配套的技术体系,是促进水产养殖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1-4].加快水产种业体系建设与发展,对于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推进江苏省渔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究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丁酸梭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抗氧化、消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20只体格健全、活力相似、平均体重(4.50±0.75) g的螃蟹,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蟹。对照组(G0组)幼蟹饲喂基础饵料,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5(G5组)、106(G6组)、107 CFU/g (G7组)丁酸梭菌。试验期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饵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G6组幼蟹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G7组幼蟹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G6组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106 CFU/g丁酸梭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抗氧化性、消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骆马湖浮游动物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至1999年对骆马湖全湖14个点进行9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初步鉴定出67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7种,挠足类12种.9次调查全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32.7个/L,平均生物量1.514mg/L,其中,轮虫平均密度和生物量499.6个/L和0.250mg/L,枝角类16.4个/L和0.306mg/L、挠足类116.8个/L和0.958mg/L.数量及生物量都为湖北部高于南部;消落区高于网围区边缘,高于敞水区,高于南、北繁保区.平均生物量春、秋季高于冬、夏季.  相似文献   
4.
孔雀石绿在水产动物体内的分布及新陈代谢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雀石绿过去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由于孔雀石绿的毒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的悠久历史,因此,它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已被列为禁用药物。这篇文章的作者总结了孔雀石绿在水产动物组织中的检测方法和体内的分布及新陈代谢规律,为水产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一、孔雀石绿的结构孔雀石绿是一种三苯甲烷染料,其分子式:C23H25ClN2,分子量: 364.92。化学结构式见图1和图2。在水溶液中,染料阳离子(有色形式) 和活性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非离子化、无色醇碱,这种物质相对于染料阳离子具有更高的亲脂性,并且被认为是入侵细胞的药物形式。  相似文献   
5.
由于环境污染和渔药及渔用饲料添加剂的无序或过量使用,致使一些水产品中重金属、药物残留,这将对人类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农业部从1999年起实施了“水产品药残监控计划”,从2001年起又全面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江苏省已实施“江苏省‘十五’及2010年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受农业部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委托,2002年江苏省水产质检中心对全省主要水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从而对2002年度全省水产品的质量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样品抽取全省部分地区的鱼类、虾类、蟹…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为掌握聚维酮碘对中华绒鳌蟹蟹种的半致死剂量(LD50)。通过预实验,得到实验剂量的上限剂量对数值(Xk)和下限剂量对数值(Xi),实验组间距(d),再确定实验组药物浓度。实验设1个对照组,7个实验组药物浓度分别为15.85,19.50,23.99,29.51,36.31,44.67和54.95mg/L。每个实验组放置雌、雄蟹蟹种各10只,平均体重(5.95±0.48)g。以一次性给药方式,观察和记录24h和48h实验蟹种的死亡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AS统计软件中概率单位程序进行概率回归分析。实验结果显示,7个实验组聚维酮碘对中华绒鳌蟹蟹种24h急性毒性试验死亡率分别为0、0、0.15%、0.35%、0.85%、0.95%、100.0%、100.0%。直线回归方程:Y=-16.104 1+11.519 2log(Dose),R2=0.897 4(P>0.8)。24h半致死剂量(LD50)为25.004 86mg/L,95%可置信区间23.313 96~26.806 31mg/L。48h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蟹种在24h基础上均无死亡。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浮游生物在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过程,尤其是前期蜕壳阶段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池塘水质状况,于2021年3、5、6月,在成蟹2~4蜕壳期,对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6属57种,浮游动物4类17属32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7×103~1.15×105cells/L,平均生物量为(14.99~1 837.30)10-4mg/L;浮游动物密度为1.21×102~3.79×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2.67~49.81 mg/L。指出,成蟹2~4蜕壳期,池塘水质为中污型水质;溶解氧和温度影响浮游生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8.
基于rDNA ITS序列研究蚌科6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以及ITS2序列研究了江苏地区蚌科(Unionidae)6种常见贝类——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背角无齿蚌(Anodneta woodiana woodiana)、扭蚌(Arconaialanceolata)、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以及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6种蚌的ITS1序列长度介于354~439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2.7%;ITS2序列长度介于287~354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1.2%。对6种贝类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ITS1的比对长度包括501个位点,其中有364个变异位点和99个简约信息位点;ITS2的比对长度包括381个位点,其中有259个变异位点和66个简约信息位点。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分析6种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贝类明显聚合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括三角帆蚌(H.culingii)和背瘤丽蚌(L.leai),类群Ⅱ包括扭蚌(A.lanceolata)和圆顶珠蚌(U.douglasiae),类群Ⅲ由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和褶纹冠蚌(C.plicata)组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预测, 并对预测到的ipu-miR-143靶基因进行生物学鉴定。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 斑点叉尾 微管相关蛋白基因RP/EB家族EB1基因的3′-UTR区具有ipu-miR-143的潜在作用位点。结合对几种近缘物种中RP/EB家族EB1基因和miR-143的进化保守性进行分析, 推测ipu-miR-143在斑点叉尾 中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因此, 本研究将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3′-UTR(含有miR-143靶位点)构建到pMIR-REPORTTM Luciferase载体的下游,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鉴定。采用HEK293CCK两种细胞进行细胞转染, 两种细胞中转染miR-143 mimics组荧光相对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共转染miR-143 inhibitors, CCK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8.27±1.02)与对照组相比(5.44±1.55)显著上调(P<0.05); HEK293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6.30±1.19)与对照组(4.26±0.84)相比有所上升, 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miR-143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本研究旨为后续深入研究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种群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ISSR技术分析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用10条ISSR引物对5个三角帆蚌种群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选取其中5条扩增条带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对5个群体(无锡太湖、洪泽湖、南京江浦、兴化1、兴化2)共121个个体进行扩增分析。[结果[通过ISSR扩增共获得70个DNA片段,大小在200~2000bp,其中61个位点表现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为87.14%。5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2599~0.3144,平均值为0.2901,Shannon信息指数在0.3922~0.4663。南京江浦养殖种群的2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0.3144和0.4663,而无锡太湖野生种群的最低为0.2599和0.3922。[结论]三角帆蚌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5个三角帆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