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慧  崔中利  周育  滕齐辉  王兴祥  李顺鹏 《土壤》2004,36(6):654-657
有机P农药是我国最重要一种农药类型,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广泛。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不同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随甲基对硫磷添加的浓度、微生物类群和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添加100 mg/L和500 mg/L浓度甲基对硫磷能明显增加土壤细菌的数量,细菌数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10天左右;低浓度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平板混合菌体培养实验证明,甲基对硫磷通过抑制或者杀灭某些种类土壤细菌,从而大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中部分种类细菌数量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转Bt基因对水稻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的数量效应,首先确定水稻根、茎、叶表面微生物的消毒时间和条件;其次,在有效排除水稻植株表面微生物干扰的条件下,应用纯培养方法对转Bt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各组织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进行检测分析,初步评估各亲本水稻在引入外源Bt基因后,给水稻植株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稻根际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7 min,茎和叶表面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2 min,以无菌水漂洗2次,可达到杀灭表面微生物的效果。本次试验中,ZJ-22和明恢63两个水稻品系亲本植株根、茎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在苗期和分蘖期时均高于对应的转Bt基因植株(ZJ-22Bt和TT51-1);苗期时两个品系亲本水稻叶片内生微生物数量同样高于转Bt基因水稻,分裂期转Bt水稻TT51-1叶片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则多于其亲本植株明恢63。以上结果表明,两个品系亲本水稻插入外源基因后,在苗期和分裂期对亲本植株各部位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情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黄曲霉素B1(AFB1)(0、4、20、25、50μg/kg)的污染饲料连续饲喂各试验组大鼠60d,于7、15、30、60d静脉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肝功能与肾功能生化指标。每周检测大鼠体质量,试验第60天断头处死大鼠,检测肝肾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算各组大鼠的脏体系数。试验期间备组受试动物未发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和异常情况,60d内无受试动物死亡。与对照相比,不同剂量组AFB1对大鼠体质量无显著性影响;连续喂饲7d,大鼠血清AST和BuN含量显著升高(P〈0.05);连续喂饲15d,大鼠血清AsT、BUN和ALB含量显著升高(P〈0.05),连续喂饲30d,大鼠血清BUN含量显著升高(P〈0.05),连续喂饲60d,大鼠血清CR和BUN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各测试质量浓度条件下,大鼠虽未发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和异常情况,试验期间无动物死亡,但与空白对照相比,各剂量组AFBl对大鼠均产生了显著的肝肾组织病理学损伤,中毒程度与给毒剂量成正相关性。随着毒素暴露时间延长,大鼠肝脏对低剂量AFBl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而大鼠的肾脏损伤与毒素暴露时间表现出显著的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降解毒死蜱的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应用最大或然数(MPN)法,通过添加适量复苏促进因子(Rpf)从多种土壤及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活的非可培养(VBNC)资源菌种,根据文献报道的已知毒死蜱降解菌株的系统关系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与已知降解毒死蜱菌种近缘的VBNC菌株并进行降解试验.[结果]共筛选出6株具有毒死蜱降解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CHZYR63对毒死蜱的生物降解能力最强,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降解率可达70.15%.[结论]可培养化VBNC菌种资源在残留农药降解方面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为揭示受染环境中VBNC微生物的形成及其活性化、环境污染物质的共代谢等微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转基因作物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离中所用的通用简并引物对TAIL-PCR的影响,本研究使用5个通用简并引物分别对8个转基因大豆、30个转基因水稻和2个转基因油菜株系进行了TAIL-PCR分析,结果表明,5个简并引物在TAIL-PCR中的扩增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简并引物在不同转基因物种的扩增效果显著不同.AD1引物在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油菜中扩增效果较好,AD2引物在转基因水稻、油菜和转基因大豆中扩增效果均较好,AD3引物在转基因水稻中扩增出1个株系,在转基因油菜中扩增出1个株系,但AD3引物与pFGC5941 T-DNA RB上游有匹配,不适用于以pFGC5941为载体的转基因材料分析.AD4和AD5 2个引物在3个转基因物种的扩增均较差.对AD1和AD2两个引物的TAIL-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均对应转基因材料的侧翼序列.研究表明,不同通用引物在不同转基因事件中侧翼序列的分离效果差异较大,通用引物AD1和AD2TAIL-PCR成功率最高.不同通用引物的应用效果不仅与不同物种有关,也与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有关,而且还与载体序列匹配程度相关.为提高TAIL-PCR中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离成功率,建议同时采用多个通用引物平行扩增.  相似文献   
6.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一类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目前已知约300多种,其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s,OT)等曲霉类毒素被证明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在农作物中污染严重,已成为公共健康和科研领域关注的焦点。曲霉类真菌毒素污染谷物和油料等作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真菌毒素传统检测方法基础上,建立并完善4类真菌毒素免疫亲和净化与荧光法(或HPLC)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对杭州市粮油类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作安全性评估。黄曲霉毒素总量和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样本数为28个,检出率为25%;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样本数为48个,检出率为22.9%;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样本数为49个,检出率为42.9%;呕吐毒素的检测样本数为39个,检出率为15.4%。4类真菌毒素的平均检出率约为30%左右。4类真菌毒素安全性评估结果为: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最高,呕吐毒素安全性较好。检测结果表明,杭州市粮油类农产品真菌毒素污染广泛,部分真菌毒素超标比较严重,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谷物及油料类农产品真菌毒素安全性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日常饮茶中,茶叶若因加工或贮藏不当污染了一定量霉菌毒素,同时对于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率及实际的摄入量,仍欠缺深入了解。为建立茶汤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提取方法,为饮茶所摄入生物毒素的安全评估提供更合理的分析方法,研究使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提取茶汤中的OTA,然后加入盐离子使乙腈和水相分层,去除杂质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检测,通过对比4种不同方法的准确度、线性、精密度、灵敏度等指标,选择最合适于茶汤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方法M4通过用含0.1%甲酸酸化乙腈提取,用氯化钠和硫酸镁使乙腈和茶汤分层,在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其他3种方法。方法M4在茶汤中OTA添加浓度为1~45 µg·L-1时回收率为82.5%~99.8%,标准偏差为1.4%~7.3%;该方法添加回收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971。在日间和日内验证试验中,高浓度毒素组日内回收率为90.9%,相对标准偏差为2.2%,日间回收率为87.5%,相对标准偏差为3.2%;低浓度毒素组的日内回收率为91.9%,相对标准偏差为5.2%,日间回收率为92.4%,相对标准偏差为6.7%;该方法的定量限为1.1 µg·L-1,检出限为0.33 µg·L-1。不同类型黑茶茶汤验证实验发现,该方法的回收率均高于88.65%。对比这4种方法,方法M4在分析结果上均好于其他3种方法,适合用于茶汤中OTA的检测,该方法对于OTA在茶水冲泡过程中浸出情况及安全风险评估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对新型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利用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热泉土壤来源的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富集培养方法,从5份热泉土壤中筛选得到6株具有羧甲基纤维素(CMC)降解活性的菌株。采用原核生物保守16S r RNA核糖体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分别隶属于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在此基础上,对6株纤维素降解菌的生长温度、pH值、抗生素敏感性、盐离子耐受性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的菌株WP-6和WP-3的CMCase活力最强,胞内酶活力最高达72.0 U·m L~(-1),假单胞菌株WP-2的CMCase活力最弱,胞内外酶活力均小于5.0 U·m L~(-1)。生理学结果显示,6个降解菌株都具有嗜热特点及不同程度的耐盐特性,给后续高温及盐离子耐受性纤维素酶开发提供了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