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彭婕  吴子婴  周旸  龙博 《蚕业科学》2011,37(4):695-699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朝代及现代绢类织物的表面和纤维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并利用像素法对蚕丝纤维截面积进行测试与分析,探讨蚕丝纤维截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同朝代及现代的9批绢类织物样品表面的完整度、光洁度、污染度以及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样品来源墓地的环境有关;不同样品蚕丝纤维截面形状有的较扁平,有的较饱满,还有一些呈碎块或空壳状,反映出蚕丝纤维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当时的养蚕技术水平相关;不同朝代样品间、同一朝代样品间的经纬纱线粗细及经纬纱线排列密度有差别,可能与绢类织物的种类及丝织技术水平有关。9批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存在差异,且大多数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方差数值较大,其中:东周到清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从38.57μm2增加至75.80μm2,可能与根据织物最终用途而选用的蚕丝原料以及家蚕长期驯养后茧丝的变化有关;现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在115μm2左右,明显大于古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这种变化可能与长期的蚕品种遗传改良以及饲养技术和缫丝工艺的改进有关。  相似文献   
2.
丝素蛋白/戊二醛对脆弱丝绸织物加固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丝素蛋白和交联剂戊二醛作为加固脆弱丝绸织物的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丝素蛋白和戊二醛的质量浓度、浸渍时间等因素对脆弱丝绸织物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增重率、回潮率、色差、硬挺度等的影响,得出较优的加固处理工艺方案:丝素蛋白质量浓度为5 g/L,戊二醛质量浓度为0.05 g/L,在丝素蛋白溶液中的浸渍时间(t1)为40 min,戊二醛中的浸渍时间(t2)为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丝素蛋白/戊二醛对脆弱丝绸织物的加固效果明显,而且手感和外观较好。可利用该方法及工艺对丝绸文物进行加固保护。  相似文献   
3.
丝织物老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丝织物在氙灯照射下环境温湿度对其老化过程的影响,为丝绸文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力学性能、表面形貌、红外光谱、特性粘度等对丝织物的老化状况进行表征,试验结果表明在氙灯照射下,环境温度、湿度对丝织物的老化速度和老化程度都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湿度升高,丝织物的老化速度加快,蚕丝蛋白的结晶区破坏越严重,丝织物的老化程度也越严重,尤其是在较高的湿度环境(RH 70%)中,丝织物的初期老化速度较快,之后趋于平缓,而且在该湿度环境中,温度升高后丝织物的老化速度和老化程度增加不明显;在较低的湿度环境(RH 20%)中,丝织物的老化速度趋于恒定,并且温度的升高对丝织物的老化速度和老化程度影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环境会加剧丝织物的光老化速度和老化程度,并且湿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光老化是对丝绸文物的损害原因之一。研究靛蓝染色丝绸文物的光老化影响因素,有利于丝绸文物展览合理选择照明光源。采用荧光紫外灯、卤素灯和LED灯作为光源,模拟靛蓝染色丝绸文物在博物馆中的自然光老化过程。3种照明条件下靛蓝染料的褪色规律曲线表明:荧光紫外灯光对靛蓝染料破坏很严重,褪色很快;LED灯光在500~650 nm波段的相对能量较大,靛蓝染料在该波段有明显吸收峰,故在LED灯光照射下褪色较快;卤素灯光在能量较低的长波段对靛蓝染料的破坏作用不明显,因此褪色速度较慢。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一步分析靛蓝染料光老化的内在规律表明,靛蓝色谱峰面积的变化呈现很好的规律性,可以定量判断其光老化程度。通过色谱鉴定得到靛蓝染料成分的光老化产物为靛红成分。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卤素灯光作照明,更有利于靛蓝染色丝绸文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