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部位带蒂胸腹轴型皮瓣修复上肢深度蛇伤溃疡3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共收治蛇伤溃疡创面患者 113例 ,其中 36例上肢深部组织外露患者采用 8种不同类型的胸 /腹带蒂轴型皮瓣修复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6例 ,男 32例 ,女 4例 ,年龄 10~ 74岁 ,平均 2 6 .8岁。右上肢 30例 ,左上肢 6例。手背创面 2 0例 ,手掌 (腕部 )创面 6例 ,手部环状创面 4例 ,肘背侧骨外露创面 3例 ,肘窝创面 3例。溃疡面积最小 5 .0 cm× 3.5 cm,最大16 cm× 11cm,溃疡面均有骨骼、神经、血管或肌腱外露。本组伤后立即到医院治疗者 8例 ,其余 2 8例入院时间为伤后 7…  相似文献   
2.
休克是小儿烧伤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导致小儿烧伤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989~ 2 0 0 1年我科共收治小儿烧伤 812例 ,出现休克 138例 ,发生率为 17% ;休克死亡 7例 ,病死率为 5 .0 7%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小儿烧伤休克年龄分布为出生 2 8d内 3例 ,2 9 d至 1岁 2 8例 ,>1~ 3岁 5 6例 ,>3~ 12岁 5 1例。轻度烧伤发生休克 5例 ,发生率为 3.6 2 % ;中度烧伤发生休克 4 6例 ,发生率为 33.33% ;重度烧伤发生休克 4 0例 ,发生率为 2 9.99% ;特重度烧伤发生休克 4 7例 ,发生率为 34.0 6 %。小儿烧伤休克发生时间为伤…  相似文献   
3.
极早期压力疗法防治烧伤瘢痕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传统压力疗法强调创面愈合后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瘢痕的增生,但在临床上发现尚有较多增生性瘢痕发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的:探讨压力疗法防治烧伤后瘢痕的最佳时间。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烧伤整形康复病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电动磨痂仪治疗烧伤深度创面的效果。方法:50例70个深度烧伤创面随机分为磨痂组(n=25,40个部位)、削痂组(n=25,30个部位),两组的手术面积相当,磨、削痂后均覆盖辐照猪皮。对磨、削痂而除下的组织进行相关检测,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质量。结果:磨痂能保留更多的真皮活性组织及皮肤附件;创面愈合时间较削痂组缩短且质量好。结论:自制的电动磨痂仪性能稳定、安全、易于操作;能有效地保留更多的有活性的组织,创面修复快,瘢痕轻。  相似文献   
5.
BrdU 标记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采用 BrdU 标记连续培养的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ADSCs),检测其最佳标记时间、标记剂量及毒性作用,探讨其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 8~12 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 6 只,雌雄不限,体重 1.5~2.0 kg.切取腹股沟皮下 1~2 mL 脂肪组织,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进行鉴定.取第 3 代细胞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 和 20 μg/mL 的 BrdU 进行标记,分别记为A、B、C及 D 组;另 1 孔不含 BrdU,作为空白对照(E 组).标记12、24、48 和 72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细胞阳性率,苔盼蓝排染法行细胞计数观察标记后细胞活性. 结果 原代培养的ADSCs形态主要为宽大、扁平、短梭形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主要为长梭形;第3代 ADSCs经诱导均能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3代 ADSCs 经 BrdU 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胞核呈绿色荧光.孵育 12h,A、B、C、D 组细胞标记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 30.6%±2.3%、32.4%±1.9%、45.8%±1.8%、50.8%±3.1%,C、D组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A、B、C及D组标记率分别为45.9%±2.0%、87.9%±3.3%、90.6%±2.9% 及 91.7%±3.2%;48 h 和 72 h,A、B、C、D 组标记情况与24 h 相似;E 组各时间点细胞标记阳性率为 0.孵育 24、48及72 h,B、C及D组细胞阳性率与 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孵育12、24、48 及 72 h细胞计数,各组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A、B、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rdU 标记 ADSCs 的最佳时间为 48 h,最佳浓度为 10μg/mL;BrdU 对细胞标记率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促进创面愈合,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供皮区创面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02-06/2004-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随机选择头部刃厚供皮区、大腿中厚供皮区创面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rhEGF及抗生素湿敷于创面上,对照组单用抗生素纱布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创面愈合速度加快(t=2.3967,2.7037;P<0.01),同期愈合率提高(t=2.5557,7.4780,3.8751,14.9866;P<0.01),愈合时间缩短;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rhEGF能显著加快供皮区创面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06/2004-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各6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2000IU/mL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7和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瘢痕指数)。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的比较: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7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15+13.26)%,(59.28&;#177;11.35)%,t=5.7115,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62+2.38),(11.27+2.95)d,t=3.3719,P〈0.01];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14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177;21.32)%,(61.24&;#177;18.29)%,t=3.8026,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7.62&;#177;3.49),(20.86&;#177;3.97)d,t=4.7772,P〈0.01],瘢痕指数低于对照组[(7.32&;#177;1.67),(8.78&;#177;1.95),t=4.2541,P〈0.011;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削痂和电动磨痂在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方法:93例深Ⅱ度烧伤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削痂手术,另一组行磨痂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与削痂组创面比较,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提前5~6d,且愈合质量好,瘢痕增生轻。从病理上看,磨痂手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活力的组织和皮肤附件。结论:用电动磨痂仪施行的磨痂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对组织损伤小,能充分地保留有活力的真皮组织及皮肤附件;创面再上皮化迅速,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的负担;创面愈合质量好,瘢痕形成轻或无瘢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大鼠骨髓组织,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细胞接种,分别加入含0.5%、1%、2%、5%、10% PRP的成骨诱导液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并以加入不含PRP的成骨诱导液或DMEM培养基培养(0 PRP)的BMSCs作对照.采用XTr比色法测定BMSCs的增殖情况.分别于培养3、7、11d时用ELISA法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培养7、14、21 d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OCN)表达量,培养21 d时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能力.结果 成骨诱导培养的前7d,PRP可促进BMSCs增殖,成骨诱导培养7d以后,PRP也可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且随着PRP浓度的增加,促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能力逐渐增强.PRP促进BMSCs内ALP活性和OCN表达的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5%、10%的PRP诱导钙化结节形成能力优于0.5%、1%和2%的RPR,0 PRP培养的BMSC仅见少量钙化结节形成.结论 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RPR能有效促进BMSCs的生长增殖和成骨分化,以浓度10%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皮肤慢性溃疡处注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皮肤的再生和重建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6—8周龄SD大鼠17只,取其中1只大鼠,采用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取传至第3代细胞,移植前48h行DiI荧光标记。剩余16只大鼠麻醉后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于其背部脊柱两侧制作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随机分为4组。A组局部注射异体BMSC悬液联合PRP治疗,B组局部单纯注射异体BMSC悬液,C组局部单纯注射PRP治疗,D组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14d采集标本观察结果。采用大体观察、苏木素一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分化潜能。在治疗后7、14d,A、B、C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D组,A组愈合时间比B、C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发现A组新生真皮相应时间点的厚度、血管和胶原纤维均明显多于其他3组。结论在皮肤慢性溃疡处联合应用异体BMSC和自体PRP,能加速真皮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