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白血病脑脊液中SIL—2R,IL—6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脑脊液中可溶性白介素 - 2受体 (SIL - 2R)、白介素 6(IL - 6)的表达及意义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 3 0例ALL患者脑脊液 (CSF)中SIL - 2R ,IL - 6水平 ,并与 10名正常者进行对照 .结果 :AL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 -L)组较CNS -L已缓解及未合并CNS -L组二者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CNS -L已缓解组二者水平接近对照组 (P >0 0 5 ) ;骨髓缓解及好转组二者水平低于治疗无效组 .结果表明 :监测二者水平变化有助于CNS -L早期诊断、估计预后、判断疗效 .  相似文献   
2.
低增生性白血病是一种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的急性白血病,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一般对强烈的化疗药物难以耐受.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羟基喜树碱(10-hydrorycamptothecine,HCPT)治疗低增生性白血病20例,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观察PML/RARa融合基因在监测急性早幼为细胞白血病(APL)微小残留病(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诱导缓解及巩固维持治疗期间,采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长期随访的18例完全缓解(CR)患者,2例出现分子学复发。其中1例发生于CR1后后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CR2后2个月再次出现分子学与血液学的复发,诱导治疗1个疗程获得CR3;1例发生于CR1后7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随访结束时生存期已达106个月。结论:在CR期定期监测PML-RARa融合基因,可早期发现分子学复发,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由于有限的课时数及长期以来的心电学基本原理对本科生而言抽象难懂的固有观念,心电图的教学中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讲授重视不够.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多元的授课形式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强化心电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电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脉搭桥术(CABG)联合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观察组术前5 d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及扩增。CABG术前24 h进行PBSC的采集和浓缩。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观察组在完成血管桥吻合后,经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PBSC。术前1周及术后3、6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测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肌灌注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两组患者LVEF、LVEDD均较术前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大(P均〈0.05)。术后6个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显示两组患者充盈缺损区域均较术前缩小,观察组较对照组充盈缺损区域缩小程度更明显(P均〈0.05)。结论 CABG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HIV感染的临床血液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方法总结在我院确诊并有详细血液学资料的14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免疫功能及血液学特点。结果14例患者中发热10例(71.4%),淋巴结肿大6例(42.9%),消瘦6例(42.9%),真菌感染3例(21.4%),白细胞减少5例(35.7%),贫血9例(64.3%),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血小板减少11例(79.6%),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浆细胞增多及病态造血,免疫学检查主要为细胞免疫缺陷。结论艾滋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其临床、血液学和骨髓改变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7.
例 1,男性 ,3 7岁 .因反复皮肤瘀点 ,牙龈出血伴乏力 10 d入院。曾在当地医院因贫血、血小板减少就诊。病程中无发热、骨痛。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 :T3 7.8℃ ,贫血貌 ,全身皮肤见散在瘀点、瘀斑 ,咽部稍红 ,浅表淋巴结不大 ,胸骨无压痛 ,心肺查体无异常发现 ,腹软 ,肝脾未触及 ,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 :WBC 15 .0× 10 9/ L ,Hb 78g/ L ,plt 2 0× 10 9/ L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异常早幼粒细胞 0 .70 ;染色体发现存在 t( 15 ;17)易位。确诊为 ANL L - M3。应用全反式维甲酸 ( ATRA) 3 0 mg/ d达 CR,经Acla+ Ara- c(阿克拉霉素、阿…  相似文献   
8.
血液学是内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传统教学模式是采用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经常是被动学习,往往缺乏活力。这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在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和思维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不利于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此,我们在血液内科临床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对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报道 7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后转型情况 ,揭示其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 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分析以及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7例患者均有 FAB分类的形态学改变 ,其中 2例既有形态学改变 ,又有染色体变化 ;转型发生时间距第一次完全缓解时间 1个月~ 14个月 (平均 6 .33月 ) ;转型后 7例患者对化疗均不敏感。结论 :转型患者对化疗或诱导分化、凋亡治疗均不敏感 ,如能在 CR1 期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或发现复合染色体异常或出现新的染色体异常 ,积极采用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可能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分子生物学疗效.方法:0.1%AS2O3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28天为一疗程,并动态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15例患者再次分子学完全缓解(CR)13例,CR率为86.7%,随访中2例再次出现PML-RARa融台基因阳性,给予AS2O3获得再次CR.结论:AS2O3诱导治疗难治复发APL患者分子生物学缓解率高,与化疗交替使用能进一步清除微小残留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