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志贺氏菌(Sh)、O139霍乱弧菌(O139VC)和空肠弯曲菌(CJ)的多联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方法根据Sh的ipaH基因序列、O139VC的wbfR基因序列、CJ的c基因序列的开放读码框(orf),分别利用ABI primer experess 2.0和DNAStar中的Primer Select软件设计出数对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筛选出最佳的各组引物和探针组合,对引物、探针的浓度、Mg2 浓度、Taq酶的用量、反应条件等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检测临床标本中Sh、O139VC和CJ的多联荧光PCR反应体系和检测方法。结果实验显示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均达到100copies/ml。结论多联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同时定量地检测临床标本中Sh、O139VC、CJ,结果显示快速简便,准确高效,有利于上述病原菌所致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东莞市2010年健康人群中C群流脑血清杀菌力抗体水平,为流脑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健康人群血清共计249份,分成8个年龄组,采用血清杀菌力试验检测血清中杀菌力抗体水平。结果:249份健康人群血清中,C群流脑血清杀菌力抗体阳性率为39.80%,保护率为35.34%,GMT为7.78。结论:东莞地区健康人群对C群流脑的传染有易感性,应普及适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菌带菌监测,结合这两年来东莞市流脑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东莞市带菌人群的分布及其流行特征,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东莞市2004—2005年流脑发病疫情报告资料,并于流脑流行前期(10~12月份)随机采集东莞市健康人群咽拭子,用巧克力琼脂培养分离疑似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结果:东莞市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健康人群带菌率为0.66%(9/1355),以B群为主,其中本地人口带菌率为0.36%(2/559),外地人口带菌率为0.79%(5/629)。结论:本市人群的流脑病原菌的隐性感染不高,带菌者主要在15-44岁人群且以外来人口为主,提示应在成人中加强流脑的防治措施,并警惕B群流脑菌引起的流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2012—2018年东莞市黄金海岸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为早期发现该罕见血清型沙门菌引起的聚集病例的及时干预和控制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对东莞市2012—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30株黄金海岸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复核鉴定、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分子分型。结果 30株黄金海岸沙门菌抗原式均为6,8∶r∶l,w,每年菌株数量的构成比有随年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7,P<0.05)。东莞市黄金海岸沙门菌对磺胺异噁唑、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链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0%、90.0%、80.0%、80.0%和76.7%;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达到100%;对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数达到25株,占比为83.33%。30株黄金海岸沙门菌共分为12个PFGE 型,其中2种PFGE型包含条带的相似率为100%的谱型分别为DG-GC06型15株和DG-GC12型3株。结论 东莞市黄金海岸沙门菌的构成比在2012—2018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存在潜在暴发现象,应加强暴发发现、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荧光PCR在副溶血性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检测和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7~2008年东莞市19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中的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荧光PCR法和传统培养法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起细菌中毒的276份样本,副溶血性孤菌荧光PCR法检出率为38.4%,明显高于传统培养法检测结果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PCR法检出时间快捷。结论荧光PCR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病原体,适用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荧光实时PCR检测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PCR)方法及国标(GB)方法,对东莞市2006~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疑食品及生物样品,检测食源性病原体,对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及效率进行比较。方法:针对2006~2007年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及国标方法对沙门菌(Sa)、副溶血性弧菌(Vp)、金黄色葡萄球菌(Sta)及志贺菌(Sg)等病原菌进行增菌、分离及鉴定,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PCR与GB两种检测方法对突发公卫事件中所涉及样品的目标病原体检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种检测方法对肛拭及粪便样检出率,实时荧光PCR方法要比GB法高,对Vp、Sg及Sa的检出也比GB法高。结论:实时荧光PCR与国标检测方法组成实验方案,准确、快速、简便、特异性强,为其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疑食源性病原体检测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东莞市卫生用品及生产环境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2005年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及其产品微生物污染状况,以便为此类产品的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依照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进行卫生质量的检测与评价。结果:对18家生产企业监测,其中生产环境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为100%(0/19),工作台面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9.1%(1/112),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为85.7%(16/11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合格率为95.7%(1/23)。结论:监测发现各企业的生产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工人手微生物污染相对严重;1份婴儿纸尿片产品未能达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了解该菌种的发展趋势,为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菌株来源于2013—2017年东莞市4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上送的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参照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对沙门菌进行分离培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PulseNet PFGE分子分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分子分型。结果 2013—2017年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的检出率为1.49%(33/2 211)。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1.82%和78.79%;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谱共有12种,其中以同时耐四环素、氯霉素的菌株最多,占54.5%;对3种及以上药物耐受的菌株有7株,占21.2%。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共分成15个PFGE型,其中COVX01.DG006型8株、COVX01.DG011型5株。结论 2013—2017年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散发病例呈聚集特征,菌株多重耐药率较低,今后仍需密切关注该菌种的感染情况和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年来东莞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东莞市2007—2009年细菌性食物中毒资料。结果近3年,东莞市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37起,均以卤鱼肉类食物中毒为主(70.27%),主要发生在企业食堂(81.08%),但有下降趋势;各年均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54.05%),主要发生于5~9月(72.97%),且呈递增趋势;检测样品以肛拭为主(82.82%,347/419),检出率为50.72%(176/347),事件病原查明率为67.57%(25/37),也呈递增趋势。结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应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高群众的健康卫生意识,加强关键控制点的重点管理,提高事件病原查明率,加大企业食堂卫生监管及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东莞市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菌株来源为2012—2013年分别从东莞市食品监测、食物中毒患者及散发病例中分离的43株副溶血性弧菌。根据GB 4789.7—2013对43株副溶血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析;运用K-B纸片法对菌株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应用实时荧光PCR扩增法检测菌株的tdh、trh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43株副溶血菌株中,食物中毒患者、散发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主要为O3∶K6,占所有病例分离株的83.3%(15/18),25株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无优势血清型;43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0.0%,0/43)和头孢噻吩(敏感率为20.9%,9/43)敏感率低,对环丙沙星、磺胺复合、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敏感率为100.0%,43/43);毒力基因结果显示,病例分离株均只携带tdh基因,食品分离株均不携带tdh、trh基因;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腹泻散发病例、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带型相对集中,食品分离株带型相对分散,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同源性较高,不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PFGE带型一致。结论食品分离株种类繁多且致病性较低,病例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且致病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