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解质紊乱与COPD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观察组98例与对照组100例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及其对观察组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氯血症、低钙血症高于对照组(P<0.05),高钠血症、高钾血症、高氯血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未能纠正的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均影响COPD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预后。结论:电解质紊乱在COPD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高,同时也影响其预后,应积极监测患者是否电解质紊乱,并及时纠正,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胆管中的大型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肝片形吸虫寄生于人体,在世界各地陆续有报道,迄今已报告2594例(ChenandMof,1990),国内报告50余例[1]。1986-1991年,我们采用改良加藤法,在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全省抽查的5个县、市15个点的1-6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概况,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方法,共调查1-6岁儿童1387人,查见寄生虫感染者1237例,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9.2%。共查见寄生虫23种,其中线虫10种、原虫8种、吸虫4种、绦虫1种。以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率较高,依次为67.1%、58.7%、29.1%和33.4%。其次为贾第虫和粪类圆线虫、其感染率分别为8.2%和2.6%。多虫感染者达74.2%,1人同时感染3种寄生虫以上者占感染人数37.1%,表明海南1-6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相似文献   
4.
纤支镜灌洗治疗COPD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治疗组)应用纤支镜灌洗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呼吸衰竭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PaO2、PaCO2改善情况、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纤支镜灌洗辅助治疗COPD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住院期间由于多种原因,使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逐年上升,导致患者病情复杂化、治疗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威胁其生命.此类研究既往文献报道较少,为探讨COPD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现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COPD并发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9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和分析海南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流行特征,评估十多年来的防治效果,为制定全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进行。结果整群随机抽样全省5个市、县15个点7924人,调查发现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为59,40%,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56.22%,查见肠道蠕虫16种,其中线虫11种,绦虫2种,吸虫3种,感染率较高的虫种是钩虫、鞭虫和蛔虫,其感染率分别为33.18%、31.35%和14.29%;多虫感染较严重,感染度以轻度感染为主,感染年龄以5—9岁和10—14岁两组为高;汉、黎、苗、回各民族感染率分率别为48.27%、64.14%、76.36%、58.96%;女性和农村居民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和城镇居民。结论海南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儿童蛲虫感染率略有所上升,中部地区钩虫感染率仍然居高不下,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南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消长规律及传播作用,为制定消除丝虫病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在全省开展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IFAT)纵横向监测。结果在横向监测中,末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的年份为1999年,蚊媒监测未查见人体幼丝虫感染蚊:在四个纵向监测点查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132例,至1999年已全部自然转阴,发现幼丝虫阳性蚊88只,从1997年后未查见人体幼丝虫阳性蚊;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90年的10.63%下降到2000年的0.28%,与非流行区的人群相似。结论海南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已趋向自然净化,丝虫病传播已被完全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GDT)前后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 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9).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为对照组(n=5).于诊断即刻、6 h、12 h和24 h监测心率(HR)、血压(BP)、尿量(UV)和中心静脉压(CVP);同时利用PiCCO监测仪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结果 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初始GEDVI、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P<0.01);18例 CO≥7.0 L/min,6例 CO≤4.5 L/min;SVRI均≤1700 mm Hg·min/(L·m2),EVLWI、PVPI则在正常范围内;CVP≥12 mm Hg的患者有8例,CVP≤6 mm Hg有18例,余下患者CVP在8~12 mm Hg.经EGDT方案治疗后,各组的GEDVI、CVP值较前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 h甚至12 h仍未至65 mm Hg;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患者的CO、SVRI、EVLWI和PVPI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死亡组患者CO进行性降低、EVLWI及PVPI则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高排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即便一开始表现为低心排,经液体复苏后也会表现为高心排;持续低心排、进行性EVLWI、PVPI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地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27例伴有心肌损伤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3例)和治疗组(n=1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感染、液体复苏抗休克、免疫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治疗外,另给予血必净注射液50ml+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点滴,2次/d,连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Ⅰ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民族地区丝虫病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是海南省丝虫病流行在南部分布的地区。其丝虫病流行的情况,在解放前没有资料可考。解放后,1958年在白沙县有报道。1965年在乐东县的抱由、香豆,昌江县等地有丝虫病流行强度的报道。该区于1953年开始对丝虫病的查治.经过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和坚持反复的防治措施。至1986年前后经省级考核验收,确认该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并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后期,进行丝虫病的监测工作。现将防治资料整理综述如下:1.一桩们观海南省民族地区.位于海南省中部和南部。中部主峰五指山,高达1897m。地势如摆单状,中部为山岳区.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