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仁刚  江南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71-1273
目的:探讨近年来败血症病原菌变迁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以及影响败血症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的98例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败血症。结果:98例败血症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致病菌102株,属社区获得性败血症81例(82.7%),医院获得性17例(17.3%)。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分别占34.3%、60.8%、4.9%。社区获得性败血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医院获得性败血症以大肠埃希菌、真菌和不动杆菌为主。23抹金葡菌中苯唑西林耐药率39.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31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占90.3%、61.3%和45.2%,但对头孢三代、四代及酶抑制剂耐药率较低(12.9%~19.1%),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菌株。院内感染、血小板下降、血糖升高及休克增加了败血症患者病死率。结论: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中真菌和不动杆菌呈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和金葡菌感染首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万古霉素,大肠埃希菌院外败血症可首选头孢三代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腹腔感染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腹腔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腹腔感染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并将数据输入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 946份腹腔感染标本分离非重复病原菌810株,培养阳性率5.08%;革兰阴性杆菌485株(59.88%),革兰阳性菌275株(33.95%),真菌50株(6.17%);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4.20%)、屎肠球菌(15.06%)、鲍曼不动杆菌(8.89%)、肺炎克雷伯菌(7.66%)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9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9.18%和32.79%,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仍高度敏感,但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占4.08%~6.67%;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52.11%(37/7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3.57%(15/2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71.43%(40/56),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占8.26%。结论该院腹腔感染病原菌主要是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屎肠球菌是最常见革兰阳性致病菌,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与肝脏病理学改变相关的临床指标。方法将60例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按照不同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分组,对比各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血清ALT、HBV DNA定量、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肝脏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测定肝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的变化情况。结果 60例患者肝脏炎症改变在G1~G3级,纤维化程度在S0~S2期,其中≥G2、达S2者分别为49例(81.7%)、19例(31.7%)。60例患者中,随着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加重,男性患者比例、年龄、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LSM值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ALT水平、HBV DNA定量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以上两指标随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仍然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肝脏病变在G2或/和S2以上,对于这部分人群,尤其是男性患者,密切随访年龄、血清ALT、HBV DNA、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LSM值的变化对于协助了解肝脏病理变化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1 779株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占54.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均已出现对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结论 四川省人民医院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均敏感,但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耐药性需加强监测,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加替沙星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以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进行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共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 5 3例 ,其中加替沙星组 2 6例 ,左氧氟沙星组 2 7例。结果 加替沙星组临床痊愈率为 5 3 85 % ,有效率为 88 4 6 % ,细菌清除率为 90 91% ;而对照组分别为4 0 74 % ,6 2 96 %和 83 33%。加替沙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左氧氟沙星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1 5 4 %与 14 81%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加替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与左氧氟沙星相似 ,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感染来源明确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 方法 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实验室确诊、感染来源明确的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特点. 结果 共计108例诊断为有明确感染来源的血流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其中93例为单一菌感染,15例为复数菌感染. 常见的感染来源为泌尿系统、腹腔和呼吸道. 泌尿系统和腹腔来源血流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分别占75.8%和42.4%;下呼吸道来源血流感染者中,鲍曼不动杆菌占62.5%,且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100%. 108例30 d死亡21例(19.4%),其中泌尿系统来源血流感染者病死率最低(3.0%),而下呼吸道来源血流感染者病死率最高(45.8%),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5.0%和50.0%. 结论 不同感染来源的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差异较大,抗生素治疗应密切结合感染来源、菌种及细菌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血流感染(BSI)的临床特点、细菌耐药性及感染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1月确诊的成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BSI临床和病原学资料。结果 92例患者中分离出粪肠球菌21例,屎肠球菌71例;其中社区获得性感染25例,医院感染67例。粪肠球菌BSI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为尿毒症(42.9%)、心脏病(23.8%)、肺部疾病(19.0%)和神经系统疾病(19.0%);屎肠球菌BSI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为肝、胆、胰腺疾病,各种肿瘤和肺部疾病,分别占40.8%;主要易感因素包括中心静脉置管(73.2%)、30 d内手术史(62.0%)、年龄65岁以上(52.1%)、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32.4%)和有创机械通气(26.8%)。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青霉素敏感率为95.2%,对利奈唑胺敏感率90.4%;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6.9%,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高于90%。年龄65岁以上、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和罹患肿瘤是肠球菌属BSI患者在入院15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8 h内合理抗菌药物应用是BSI患者15 d内免于死亡的保护因素;基础疾病为肝、胆、胰腺疾病患者病死率较低。结论肠球菌属BSI以屎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年龄65岁以上、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和罹患肿瘤是肠球菌属BSI患者入院15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8 h内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动态变化以及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A组63例,B组64例,同期纳入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A组口服金双歧.B组采用金双歧+乳果糖,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第5、10、15以及20d,分别检测对照组和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内毒素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01),肠球菌及内毒素增加(P〈0.001)。内毒素与双歧杆菌呈负相关性(r=-0.296,P=0.042),与肠球菌呈正相关性(r=0.331,P〈0.021)。②治疗10d时A组肠道双歧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内毒素下降(P=0.021),两者间呈负相关性(r=-0.228,P=0.033)。治疗20d时双歧杆菌以及内毒素较治疗10d时无变化(P分别为0.318和0.484)。③B组肠球菌、酵母菌及内毒素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肠球菌在第5d、酵母菌和内毒素在第10d下降到最低值(P值分别为0.048、0.033和〈0.001)。之后三者均快速上升,在第20d均超过治疗前水平(P值分别为0.017、〈0.001和〈0.001)。内毒素与肠球菌(r=0.251,P=0.037)及酵母菌(r=0.353,P=0.018)之间呈正相关。④治疗第10dB组内毒素低于A组(P〈0.001)。继续治疗10d,A组内毒素无明显变化,而B组内毒素上升。治疗20d时B组内毒素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①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高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相关性存在动态变化。②单用金双歧可轻微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金双歧联合乳果糖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但持续使用可能会加重菌群失调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48例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指导治疗。方法搜集2010年4~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免疫学、腹部CT影像资料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有进食生泥鳅的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腹痛、腹泻、肩颈腰背部和四肢酸痛,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腹部增强CT肝包膜下、肝实质内低密度片状影或结节影。泥鳅肌肉组织查见囊蚴;患者血清中囊虫、包虫、肺吸虫、肝吸虫或血吸虫抗体1项或多项阳性。3例粪便自然沉淀法查见类似姜片虫虫卵。口服吡喹酮治疗全部治愈,随访1月以上无复发。结论生食泥鳅可引起肝脏寄生虫感染,本次感染的病原学以肝片吸虫可能性大,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和CT表现可以诊断,吡喹酮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药酶是位于肝脏内质网的依赖细胞色素P_(450)的酶系(以下简称P_(450)或CYP).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有12个基因族和22个亚族.多数药物在肝脏的生物转化由CYP1、CYP2和CYP3催化,且许多酶的底物相互重叠.抗菌药物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抗菌药物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当它们和某些药物合用时,由于特定的肝药酶活性被抑制,会引起严重副反应,如氨茶碱、苯妥因等的毒性反应.人们对抗菌药物对肝药酶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与其他药物合用后产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现对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综述如下,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