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6例抑郁症患者ACE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96例抑郁症患者和132例正常对照组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PCR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 该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在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3.877,P=0.144),两组间等位基因差异无显著性(x2=0.039,P=0.842).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抑郁症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因T182C多态与重性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08例正常对照组和92例重性抑郁症患者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NET基因T182C多态性.结果 该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在重性抑郁症组(TT、TC、CC分别为41例,46例,5例)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1.023,P=0.600),2组间等位基因差异无显著性(χ2=0.472,P=0.492).重性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NET基因T182C各基因型分布(χ2=0.954,P=0.573)及等位基因分布(χ2=0.321, P=0.276)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NET基因T182C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米氮平治疗海洛因依赖患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米氮平治疗海洛因依赖患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治疗组(研究组)55例,康复欣治疗组(对照组)65例。两组在急性期均选用美沙酮脱毒治疗10d,尿液检查呈阴性患者分别服用米氮平和康复欣治疗。米氮平15~30mg·d-1,康复欣4粒·d-1,疗程均为4w。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w末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稽延性戒断症状量表评定两组治疗第4w末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躯体症状因子分在治疗第1、2、3w末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情绪因子分在治疗第1、2、3、4w末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渴求因子分在治疗第1、2、3、4w末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睡眠因子分在治疗第1、2w末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结论米氮平对稽延性戒断症状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对情绪和睡眠障碍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具有较强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米氮平并合美沙酮对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患者焦虑情绪以及睡眠障碍的干预作用,并与单用美沙酮比较。方法:选择2005-01/03在佛山市顺德区伍仲佩纪念医院戒毒治疗中心接受脱毒治疗的1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美沙酮治疗,40mg/L,静脉注射,1次/d。治疗组在美沙酮治疗同时并用米氮平进行干预,剂量为15mg,每晚睡前一次,口服。疗程2周。采用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戒断症状的改善情况。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由同一位精神科医师进行评定。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包含焦虑情绪(烦躁、心慌)、躯体不适(全身乏力、全身难受、四肢不适、食欲差和肌肉关节疼痛)及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入睡困难)3个主要症状的10个调查子项目,按症状项目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各项得分相加为总分。评分标准:0无症状;1轻度,询问出;2中度,主诉症状,但能忍受;3重度,不能忍受。总分越高,稽延性戒断症状越严重。同时在治疗前及2周结束时对患者进行实验检查,分别测定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脑电图。实验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呈显著性。结果: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教育程度及吸毒方式,吸毒剂量,吸毒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总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1周,2周治疗组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犤(74.13±3.72),(84.65±3.90),t=15.13,P<0.01犦;犤(28.72±2.67),(51.28±3.02),t=43.37,P<0.01犦。③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睡眠障碍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睡困难在治疗后1周有差异(t=2.34,P<0.05),而早醒,易醒在治疗后1周两组无显著差异(t=-0.26,0.15,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睡眠障碍的入睡困难,早醒,易醒子项目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11,-2.8,-3.38,P<0.01)。结论:合用米氮平组治疗第2周,即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障碍,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美沙酮。  相似文献   
6.
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6例,对照组67例,研究组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口服阿立哌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6个月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定社会功能改善状况。结果两组治疗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治疗2周未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3.77%,对照组70.00%(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等,对照组主要为嗜睡、肝功能异常等。治疗后两组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治疗8周末总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6个月末职业工作、婚姻职能、家庭职能和兴趣关心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与阿立哌唑相当,但帕利哌酮缓释片起效更快,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优于阿立哌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在广东佛山地区汉族老年人中的分布,探讨其与晚发Alzheimer病(AD)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晚发AD患者和97名正常老年人进行对照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晚发AD患者中apoE等位基因ε4频率为18.8%,较正常老年人组显著升高,并与晚发AD呈正关联(OR=2.27,χ2=8.859,P<0.01)。结论:apoE等位基因ε4是晚发AD主要的遗传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因T182C多态与重性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08例正常对照组和92例重性抑郁症患者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NET基因T182C多态性。结果该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在重性抑郁症组(TT、TC、CC分别为41例,46例,5例)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1.023,P=0.600),2组间等位基因差异无显著性(X^2=0.472,P=0.492)。重性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NET基因T182C各基因型分布(X^2=0.954,P=0.573)及等位基因分布(X^2=0.321,P=0.276)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NET基因T182C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患者因素和医生因素对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于2004-12在广州市脑科医院、顺德市伍仲佩纪念医院、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访问120位精神科医生在治疗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时的用药选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接受访谈的精神科医生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年限。参加调查的医生进一步询问患者过去是否曾对某一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是否表达过希望或拒绝使用某一类型的药物。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住院次数,医生用阴阳性症状量表来评定患者的阴阳性症状,并评定患者的依从性(漏服药率<20%定义为依从,介于20%~80%为部分依从,>80%为不依从)。结果:纳入120位医生及2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单变量比较,年龄大一点的患者,病程长的患者,或阴阳性症状量表评定阳性症状分值高的患者更可能被处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反那些明确提出不想服用某一类型的药物或过去经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的患者更可能被处方非典型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医生方面:那些年资高的,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或认为使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费用太高的医生更倾向于处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②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医生的年龄(>50或<50岁)(OR=4.8,95%CI=1.1~11.3,P=0.006),依从性差(OR=3.8,95%CI=1.2~11.6,P<0.05),患者的病程(OR=1.1,95%CI=1.0~1.1,P<0.04)都会影响到患者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只有医生的年龄会影响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OR=4.7,95%CI=1.5~15.1,P=0.01)。结论:高年资的精神科医生倾向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因素并没有明显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有必要对精神科医生临床用药和处理患者的水平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纳曲酮抗复吸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分析145例阿片类药物依赖后自愿戒断使用纳曲酮脱瘾及抗复吸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纳曲酮对于有固定职业、戒毒愿望强烈、家庭关注较多和个人支持系统相对较好抗复吸疗效好,能明显延长探亲时间,减少吸毒冲动,觅药行为,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纳曲酮在抗复吸中有很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