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伴有一侧肺动脉发育不良(UHPA)的法洛四联症(TOF)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到2013年12月41例接受一期根治,8例接受分期根治的伴有UHPA的TOF(UHPA-TOF)患者资料,术后定期随访心脏彩超和CT,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死亡的风险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41例患者行一期根治术,6例死亡,生存率85%,随访(50±33)月,肺血失衡得以纠正27例,肺血失衡未加重8例; 8例患者行分期根治术,1例死亡,生存率86%,随访(28±22)月,肺血失衡未加重1例,肺血失衡加重6例; COX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肺动脉指数以及手术方法均为非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肺动脉指数在100~150 mm~2/m~2时根治手术与姑息手术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发现单片法远期患侧肺动脉发育更佳,患侧肺动脉再狭窄率高达47%。结论 UHPA-TOF患者,当肺动脉指数≥100 mm~2/m~2建议行一期根治术,同期采用单片法行患侧肺动脉补片扩大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反之,则建议行分期根治术,同期患侧肺动脉不予扩大。患侧肺动脉再狭窄是远期主要并发症,须密切随访,必要时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核因子kappaB(NF-κB)活性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DHCA幼猪模型的建立,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肺组织巨噬细胞的激活、NF-κB的表达以及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来检验巨噬细胞激活和NF-κB活性在DHCA肺损伤中的作用。结果NF-κB表达和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与DHCA缺血-再灌注呈时间依赖性,且在DHCA缺血-再灌注1.5h时NF-κB的表达达到高峰,此时肺组织的炎性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结论早期巨噬细胞的激活和NF-κB活性可能加重DHCA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瓣膜内皮化提供新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复合胶原酶消化法获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细胞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6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VEGF和b-FGF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内皮祖细胞的标志。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WF,且Dil-acLDL实验阳性。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瓣膜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核因子-κB与体外循环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肺损伤是体外循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体外循环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即体外循环管道与血液的接触、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缺血期间肠道菌群的异位导致血液中的接触系统、凝血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被激活,随之各种血细胞被激活并相继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导致肺损伤.近年来人们对于核因子-κB的认识逐渐深入,发现其对于体外循环肺损伤有重要影响.该文就核因子-κB与体外循环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预后。方法连续选取2008年l~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07例(男255例、女152例)婴幼儿VSD患者,1岁以下273例,1~2岁88例,2~3岁46例,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连续缝合法进行修补。结果407例患者中29例出现小残余分流(≤0.4cm),残余分流率在1岁以下、1~2岁、2~3岁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2=0.054,P=0.973)。随访29例,随访1.5个月~2年,26例患者残余分流愈合,其中23例为膜周型,残余分流位于VSD隔瓣下或VSD上、下缘,3例为肺动脉瓣下型;有3例残余分流患者随访中始终不愈合,残余分流无明显变化,均位于VSD上缘,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35,P=0.596)。结论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小于0.4cm的残余分流大部分可以自发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在修补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效果。方法 403例婴幼儿VSD患者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进行修补。结果无一例患儿出现术后溶血、感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形成动脉瘤样膨出。29例患者出现残余分流,随访时间1.5个月~2年,其中26例患者残余分流消失,3例患者残余分流未愈合但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年龄段、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是修补婴幼儿简单VSD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核因子-κB与体外循环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肺损伤是体外循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体外循环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即体外循环管道与血液的接触、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缺血期间肠道菌群的异位导致血液中的接触系统、凝血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被激活,随之各种血细胞被激活并相继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导致肺损伤。近年来人们对于核因子-kB的认识逐渐深入,发现其对于体外循环肺损伤有重要影响。该文就核因子-kB与体外循环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and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不同时段肺组织内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factor—kappaB,NF-kB)、炎症因子和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s)的变化,推测PMNs渗透和早期NF-kB活性在DHCA肺损伤早期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肺保护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幼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常温平行循环组(对照组)和DHCA缺血-再灌注组(实验组),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检测NF-kB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平行循环前肺组织标本中NF-kB均为阴性,胞核未见棕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0.5h时肺组织细胞核内NF-kB的表达达到高峰,且棕染的细胞核以PMNs为主;而对照组平行循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组织标本仍为弱阳性。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缺血-再灌注1h时较再灌注前含量有显著性变化(P〈0.05),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则在缺血-再灌注1.5h时较再灌注前有显著的变化(P〈0.05);对照组平行循环后各时点与平行循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行循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CA的早期激活NF-KB可能在DHCA肺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肺动脉成形方法对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的影响, 以期找到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18例婴幼儿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的TOF存活患儿临床资料及术后定期随访情况, 采用SPSS软件统计进行统计、分析数据,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 18例患儿中14例进行了一次肺动脉成形, 4例进行了两次肺动脉成形;第一次肺动脉成形术后, NATIVE组肺动脉分支发育平衡率(100%)远较PATCH和EXTENSION组(0)高(P<0.05);在经过两次肺动脉成形后, 最终4例中仅有1例HPA发育良好且肺动脉分支发育平衡, 采用补片扩大成形的患儿中5例出现了肺动脉分支闭锁。结论对于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的法洛四联症而言, 不用补片扩大维持肺动脉的自然状态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