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例1 男,26岁。腰痛伴双下肢麻木40天,下肢瘫痪,小便失禁20天。检查:腰_3棘突叩击痛,胸_(11)以下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软瘫。X线平片示胸_8下缘骨质破坏。脊髓碘油造影:腰_3完全梗阻。术中见腰_(1~4)硬脊膜外烂鱼肉样肿瘤,两端未见正常  相似文献   
2.
基底节区脑出血多由于高血压所致,当患者出血量在40ml以上时,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手术切口的设计对于血肿的显露以及手术中的操作有明显的影响。在经过多次的手术切口改良之后,我们应用小问号切口开颅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收到满意效果。2001年3月-2005年10月,共治疗168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8例中男85例,女83例,年龄38-75岁,平均47岁,出血量40-100ml,平均56ml。入院时意识状态:朦胧状态32例,浅昏迷85例,中度昏迷51例;出血3h内手术35例,3-6h手术89例,6h以后手术44例。1.2手术方法根据CT检查结果,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于颞上线部位由前向后达耳廓上方然后转向前下至耳前颧弓上方标切口线(图1),切开皮肤及皮下,根据是否去除骨瓣而决定其与颞肌的关系,如果去除骨瓣,则形成皮肌瓣,否则形成肌骨瓣。除51例因为脑疝而去骨瓣颞肌下减压外,其余均保留骨瓣。剪开硬膜后,侧裂、颞上回等结构显露完整,根据习惯选择进入血肿的入路即可。  相似文献   
3.
4.
臧旭峰  苏宪  马树成 《河北医药》2012,34(13):1963-1964
目的 研究外伤性脑损伤大鼠应用脑苷肌肽后炎性因子的表达,探讨脑苷肌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法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随机将12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分成3组:A组40只,伤后0 h和12 h分别给予0.5 ml/kg 脑苷肌肽腹腔注射;B组40只,同上组时间分别给予3 000 U/kg 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C组40只不干预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伤后6、12、24、48 h取血清,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3组治疗后血清中IL-8和TNF-α的含量.结果 A、B组血清中IL-8和TNF-α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组血清中IL-8和TNF-α下降程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脑损伤后,血清中IL-8和TNF-α升高,脑干肌肽可能通过抑制脑外伤后IL-8和TNF的合成与分泌,降低全身和局部的炎性反应程度,从而发挥脑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特点及显微手术夹闭的技巧和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例不同级别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在不同时期均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结果动脉瘤均行夹闭,手术后死亡2例,病人发生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10例,中度残4例,重度残3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预后差,致残率高,容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手术及灵活的手术技巧以及术后高灌注和预防脑血管痉挛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头外伤病人植物状态的原因。方法:对4例植物状态死者尸检观察。结果:4例尸检均可见脑及脑干弥漫性水肿,全部病例皮质及半数病例丘脑及豆状核有大灶性梗塞、出血,以及弥漫性轴索损害。结论:脑及脑干弥漫性水肿,广泛性缺血性损害及弥漫性轴索损害是严重头外伤后植物状态的形态学基础,致皮质间及皮质与丘脑间联系中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后MBP及β-app封闭蛋白FE65表达的变化,为DAI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应用ELISA法研究DAI后MBP的变化及应用实时RT-PCR方法研究FE65mRNA的表达变化。近交成年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4只为对照。制备DAI模型,在伤后0.5h、1h、6h、12h、24h几个时间点,取4只动物处死取材用于实验。结果:大鼠DAI损伤后12h MBP表达开始增加,24h时表达更明显(P<0.05),而对照组FE65mRNA的表达在损伤后0.5h即开始升高,至1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结论:MBP在DAI后12h表达开始增加;FE65在伤后30min内表达即升高,1h时达到高峰。FE65是DAI诊断的一种特异性指标,Real-timePCR是诊断DAI的一种快速、敏感的方法,尤其适于早期检测极少量的RT-PCR产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研究了三维 CT(3D-CT)螺旋扫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情况。方法:使用 HITACHI CT-W2000 滑环旋转扫描系统,120KV,200mA层厚2mm.层数60~90,检查床移动速度2~5mm/s,层间距1mm。在3D-CT血管造影中(3D-CTA),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100ml,高压注射器注入静脉20~30秒后开始扫描。结果:3D-CT 螺旋扫描技术在脑血管病、颅底外科及颅骨成型术等方面有独到的应用价值。结论:3D-CT 螺旋扫描能显示病变的立体结构,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1)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蛋白和bF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IGF-1治疗组,制备脑缺血模型,分别于脑缺血后12h、24 h、3d、7d采用改良mNSS评分量表评价大鼠的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及反射等神经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皮层bFGF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皮层bFGF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12h、24 h、3d、7d各时间点,IGF-1治疗组的mNSS评分值[(8.67±1.21)分,(7.50±1.52)分,(4.33±1.03)分,(3.67±1.37)分]均低于脑缺血组[(11.0±1.26)分,(9.83±1.33)分,(7.83±1.17)分,(7.17±1.72)分](P<0.05).IGF-1治疗组各时间点bFGF蛋白表达均较脑缺血组升高(P<0.05),尤其是脑缺血后12h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1治疗组各时间点bFGF mRNA表达均较脑缺血组高(P<0.05),脑缺血后24 h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1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调控bFGF蛋白和bFG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