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美国PLC产CO2 激光心脏打孔器 ,对 33例高龄 ( 68~ 78岁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下行心肌打孔 [平均打孔 ( 2 2± 5)个 ]。结果 :无手术死亡 ,术后 4 8h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 2例 ,因心源性休克 (原因不明 )死亡 1例 ;少数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精神症状、自发性气胸等并发症。 2 6例患者术后随访 1~ 36月 ,其中 2 3例 ( 88% )患者心绞痛改善或消失 ;1 6例 ( 62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示心肌灌注有不同程度改善。提示 :应用高功率CO2 激光对高龄高危冠心病患者行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术安全、有效 ;并应加强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肌钙蛋白(cTn1)水平对评估急性肺栓塞(PE)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通过肺核素扫描、螺旋CT、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确诊,入院后均行cTn1、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UCG)、血气分析等检查,对怀疑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cTn1>0.05ng/ml共34例,其中大面积PE16例(47%),次大面积18例(53%);UCG均示右室功能障碍(100%),心电图示右室负荷过重28例(82%),低氧血症30例(88%),心源性休克9例(26%)。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升压治疗11例(32%),行机械通气8例(24%),死亡7例(21%),行溶栓治疗26例(76%);cTn1<0.05ng/ml者44例,其中大面积PE3例(7%),次大面积12例(27%),小面积29例(66%);UCG示右室功能障碍15例(34%),心电图示右室负荷过重14例(32%),低氧血症24例(55%),心源性休克1例(2.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升压治疗2例(4.5%),行机械通气2例(4.5%),死亡1例(2.3%),行溶栓治疗10例(23%)。cTn1升高组与cTn1正常组比较右室功能障碍、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且cTn1升高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应用机械通气、升压药物及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率、行溶栓治疗比率均明显高于cTn1正常组(P<0.05)。结论cTn1可作为急性肺栓塞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可以帮助明确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重症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重症感染中的疗效. 方法将重症感染80例分两组,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48例和对照组32例;分析病情、病种分布、治疗转归、细菌培养. 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34例41例次,死亡10例; 对照组机械通气9例11例次,死亡9例;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严重,呼吸机应用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68.8%,差异有显著性;用药后真菌培养观察组11株,对照组10株,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重症感染经验性治疗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作为起始用药,可防止病情迅速恶化,随后根据病原学及临床效果降阶梯换用针对性抗生素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 16 2例 ,分别于入院即刻和发病后第 1、3、7d测定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于发病 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左室射血分数 (LVEF)并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 :1.白细胞增高者LVEF明显低于白细胞正常者。 2 .单核细胞增高者CK、CK MB峰值、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均与临床预后有关 ,而单核细胞增高是判断AMI近期预后的更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60例右室双出口的临床、血液动力学、X线及病理资料。根据心血管造影及手术所见,右室双出口可以分为四型,即室间隔缺损在:(1) 主动脉瓣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2) 主动脉瓣下无肺动脉瓣狭窄;(3) 肺动脉瓣下无肺动脉瓣狭窄;(4) 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下有或无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诊断右室双出口十分困难,常被误诊为法乐氏四联症或艾森曼格综合征。在诊断中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本病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原因,以提高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血气分析、D-二聚体、X线胸片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误诊的原因。结果 66例患者均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非ST段抬高/非Q波心肌梗死2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最终通过肺核素通气/灌注扫描或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其中大面积肺栓塞17例,次大面积42例,小面积7例。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功能障碍59例(89.4%),无右心室功能障碍7例(10.6%)。确定诊断行放射性核素肺扫描32例、螺旋CT检查18例、磁共振检查9例、肺动脉造影7例。分析发现66例患者均伴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心电图呈特征性改变,多有心肌肌钙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心肌酶升高。结论 ①肺栓塞患者胸闷、胸痛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伴心电图的T波深倒置、QⅢTⅢ型以及心肌肌钙蛋白、心肌酶的升高,是急性肺动脉栓塞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②认真分析病史及全面体检,血气分析、D-二聚体测定、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及早行肺核素或螺旋CT确诊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36岁。1988年4月28日下午2时5分因四肢、颜面肌肉抽搐,两眼上翻,持续约1分钟,昏睡来院急诊。患者1小时20分前服心律平50mg200片、心痛定10mg 50片和安定2.5mg 10片企图自杀。查体:谵妄,问话不答,瞳孔等圆、大小正常,对光及压眶反射存在,四肢间断躁动。血压0,心音低,两肺呼吸音粗。心电图于服药后1小时30分示窦性心律,Ⅰ度A-VB,PR间期0.24秒,窦性暂停,交接区性逸搏及心律,室内阻滞,QRS波群0.16秒,心  相似文献   
8.
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随访35岁以下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研究其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选取319例年龄在35岁以下的ACS患者,于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CAG)证实冠脉狭窄性病变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出院后1、3、6、12个月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lC)、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随访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共随访1年并记录体重指数(BMI)、HbAlc、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参数。结果随访期间,共有11个MACE事件发生,其中非致死性心梗1例,反复心绞痛发作者10例,无心源性死亡。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病变支数、BMI≥24kg/m2、术后3个月HbAlc≥6.8mmol/L与MACE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多支病变、BMI≥24kg/m2、术后3个月HbAl c≥6.8mmol/L是青年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影响35岁以下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青年ACS患者,术后HbAlC水平也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647例ACS患者,按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sini评分分为2组:Gensini≥45组(328例)和Gensini<45组(319例)。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差异。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每位患者造影结果进行评分,用以衡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Spearman双侧相关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Gensini评分与LVEF的关系。结果 Gensini评分较高组,其FBG、Hb A1c、WBC、LA均升高,LVEF、HDL-C及Ca2+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心脏LVEF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积分与心脏LVEF独立相关,其偏相关系数β=-0.313,P<0.01。结论 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LVEF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1 129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发生心脏破裂的28例患者,分析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年龄、血清肌酸激酶(CK)、脑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抬高振幅、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均对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有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 年龄大、女性、BNP水平显著升高、LVEF值显著降低、ST抬高振幅显著升高是心脏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