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陈美芬  朱小慧  王岭  马中 《医学争鸣》2003,24(24):2223-2223
1998-01/2003-04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67(女66,男1)例,年龄21~74岁,有乳头溢液史63例,(血性溢液31例,浆液性25例,清亮液7例,乳头道液伴乳晕区肿块12例,应用LX—767T近红外光乳腺诊断仪探头探照乳晕及乳腺的各个象限,观察有否导管扩张,在扩张导管内是否有异常灰影,并沿乳头方向挤压导管观察是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A)在颈动脉体瘤(CBT)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组患者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并与外科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总结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Doppler超声提示肿瘤内部血供丰富,对肿瘤定性方面不够准确,其中1例误诊为颈动脉瘤,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CMRA提示24例CBT均为Shamblin I型和II型,CMRA影像学资料可清晰显示颈动脉体瘤的大小、病变累及范围及其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全组患者的CMRA影像学诊断均为术中所见以及术后病理诊断所证实,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CMRA是临床诊断CBT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该病进行临床分型和术前制订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可疑CBT患者,术前应常规行CMRA检查。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腹主动脉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促进作用。目的: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的定位表达,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德国科隆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对象:组织标本选择2002—05/2003—02德国科隆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56-81岁;随机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手术患者15例及其他非血管手术患者10例为对照。方法:同样条件下切取上述患者腹主动脉瘤瘤体组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硬化动脉管壁和正常动脉管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20例腹主动脉瘤瘤体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并与1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病变管壁、1O例非血管疾病(正常动脉)管壁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学表达进行对照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3种不同动脉血管条件下的组织定位表达结果及表达水平。结果:①腹主动脉瘤动脉壁中富含大量基质金属蛋白酶9颗粒,其阳性表达率达95%(19/20)。②正常动脉管壁组织未检测到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血管壁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阳性颗粒,其阳性表达率为26.7%(4/15)。③与正常动脉管壁和下肢动脉硬化血管壁相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腹主动脉瘤瘤体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主动脉瘤体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高表达,促进主动脉中层细胞外基质崩解进而导致动脉弹性下降、动脉扩张及进一步的瘤体形成.在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谈年轻外科医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中 《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334-335
提出了临床科研的特点和重视年轻外科医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结合本人在国外从事临床科研的经历 ,从科研选题、独立科研能力、科研交流与合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4个方面阐述了国内与国外的差距 ,提出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改善和加强年轻外科医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以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姚青  王岭  边杰芳  马中  张聚良  易军  杨华  宁莫凡 《医学争鸣》2003,24(11):1002-1003
目的 :观察肢体负压对犬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血脂的影响 .方法 :随机分治疗组犬 1 0只 ,对照组 1 0只 ,均用边氏法制作犬肢体动脉闭塞病变模型后 ,治疗组行肢体负压治疗 ,并于模型制作前、负压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 ,行血脂各项指标检测 ,对照组不做负压治疗 ,其余处理与治疗组相同 .结果 :治疗组负压治疗后 ,血浆总胆固醇 (Tch)、三酰甘油 (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h)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 ,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h)则升高 (P <0 .0 1 ) ,并恢复至模型制作前水平 (P >0 .0 5 ) .对照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与模型前及治疗组相比相差显著 (P <0 .0 1 ) ,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肢体负压治疗可改善犬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6.
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重建缺血下肢循环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对 1 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架桥术重建下肢血液供应。术后 2~ 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1 8例术后缺血症状均消失 ,踝肱指数均值由 0 .53升为 0 .89,其中 1 2例术后可扪及静脉移植物搏动 ,严重缺血肢体挽救率 1 0 0 % ,术后 1~ 3年移植血管累计通畅率分别为 94% (1 7/1 8) ,89% (1 6/ 1 8)和 78% (1 4 / 1 8)。提示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合理手术方式。选择合适的流入道血管 ,积极改善流出道条件 ,增加血流量和血流压力 ,对保证手术疗效及维持血管长期通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岭  马中  陈江浩  姚青 《医学争鸣》2000,21(11):1395
日前 ,本校西京医院血管外科经多学科协作 ,应用现代腔内血管外科超声血栓消融技术 ,成功地完成了 1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闭塞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消融、血管再通手术 ,疗效明确、显著 .患者患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6 a,2 0 0 0 - 0 5因左下肢缺血坏死 ,已在外院行左大腿高位截肢 ,为保全仅有的右腿 ,从外地来我院血管外科求治 .入院后造影检查发现患者粥样斑块阻塞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并下肢广泛血栓形成 ,患者右下肢血供完全阻断 ,皮肤冰冷 ,疼痛难忍 ,用传统治疗手段已难保全右腿 .血管外科科室主任和专家教授高度重视 ,在院机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定位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定位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5年来手术治疗的52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B超和X线检查,99mmTc-MIBI核素扫描36例,所有病例均术中静脉快速滴注亚甲蓝。行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45例(小切口腺瘤切除18例),甲状旁腺增生切除术4例,根治性甲状旁腺癌切除术3例。病理性骨折18例,骨、关节痛22例,泌尿系结石病变6例,无症状者6例。X线检查全组患者均表现为骨质疏松。全组血钙升高在2.7-4.3mmol/L之间,平均(3.0±0.5)mmol/L。38例患者术前测定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在305-1813pg/mL之间,平均(628.3±87.6)pg/mL。B超术前定位诊断率82.6%,99mmTc-MIBI核素扫描的定位诊断率88.9%,术中静滴亚甲蓝染色定位诊断率96.2%。术后36例患者出现短期低血钙,24例出现面部、手足麻木,12例出现手足抽搐,经钙剂治疗血钙恢复正常。患者术后甲状旁腺激素均恢复正常,3例甲状旁腺癌患者术后升高,经再次手术恢复正常。4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5年,临床症状缓解,骨质疏松改善,骨折愈合。结论小创伤甲状旁腺切除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术中亚甲蓝染色结合术前B超、核素扫描定位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使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准确和微创。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的MRA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的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RA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结果MRA清楚显示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实质性肿块及其与周围动脉的关系,24例CBT均为ShamblinⅠ型和Ⅱ型;CBT单纯剥离18例,CBT联合颈外动脉切除3例,CBT联合颈内动脉切除颈外动脉转流2例,CBT联合颈内动脉切除自体静脉移植1例。全部患者术后无偏瘫及严重颅神经并发症。经1~8年随访,24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MRA是临床诊断CBT的重要手段,可疑CBT患者术前应常规行MRA检查。外科手术是治疗CBT的最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易军  宁莫凡  王岭  凌瑞  马中  陈江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96-5597,i005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彤响。方法:犬17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15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3组均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各组中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5.50&;#177;6.4)%,非治疗组(67.00&;#177;3.3)%,治疗组(51.70&;#177;4.0)%。非治疗组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均较正常组染色明显加深(LSD-t=9.320,P&;lt;0.01),而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LSD-t=6.915,P&;lt;0.01),但仍较正常组加深(LSD-t=5.177,P&;lt;0.01)。结论:提示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人,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