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方法观察15例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全部病人心律失常为持续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控制原发病后心律失常消失。结论儿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多为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诱发所致,治疗原发病可控制。  相似文献   
2.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1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又称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在儿科并不少见,可发展为房扑、房颤。本文报道11例,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1岁6例,~3岁3例,~7岁2例。其中3例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入院,体检发现心律不齐.其中1例心律不齐反复发生4次  相似文献   
3.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是一种刺激骨髓红系造血的重要刺激因子。早在 80年代国外曾有研究报道早产儿贫血时体内促红素的变化 ,即随着体内血红蛋白的下降体内促红素水平逐渐升高[1] 。但对非早产儿的早期贫血时体内促红素的变化报道甚少。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新生儿血清促红素的水平 ,以探讨在新生儿贫血时血清EPO的变化与Hb、Rbc和Hct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所有病例系 1997年 12月~ 1998年 12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患儿 ,共 33例。于入院后 2 4小时内采股静脉血测定促红素同时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及…  相似文献   
4.
劳-蒙-毕综合征(Laurance-Moon-Biedle)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典型者以肥胖、视网膜色素变性、性腺发育不良、多指趾以及智能低下五个基本表现为其特征。现综合六个单位共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儿童肺炎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评价血小板(PLT)功能及其应用价值,我们收集了本院儿科病房1998年9月~2000年3月住院的102例肺炎患儿,应用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探讨其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国产NDI-200型诱发电位仪测定正常小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8例(36耳),算出其各波正常值。测定脑瘫患儿33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其中异常26例,主要是潜伏期I、Ⅱ、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Ⅲ、Ⅲ-V、I-V同程度的延长或波形消失。说明脑干诱发电位能客观反映婴幼儿听力、脑干功能及脑神经的病理障碍,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室性早搏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室性早搏(VPC)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对了解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有关。为此,我们按照全国小儿心律失常协作组制定的要求,于1995年5月~1997年12月对30例VPC患儿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心功能检测及短期随访,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VPC患儿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工~3a4例,~7alo例,~12al6例。病程回~3mol4例,~6mol6例。上呼吸道感染12例,肠炎8例,拟诊病毒性心肌炎4例,体检发现6例。临床表现除3例有自觉胸闷、心前区不适外,其余都无明显症状。二、辅助检查1.心电图:VPC呈联律12例,VPC>10次/min6例,VPC…  相似文献   
8.
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海绵塞(Porst-mann)2例、弹簧圈(Coil)2例及蘑菇伞堵闭器(Amplatzer)l例。结果: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h心脏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残余分流,4例随访发现增大的心脏在3~5年内恢复正常大小,1例术后1个月增大的心脏恢复正常大小,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简单、安全、有效,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amilial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FSGS)基因与染色体1q25-31区域的连锁关系.方法:1个中国皖北地区3代FFSGS家系,采集本家系中27名成员的外周血样,选择位于1q25-31上的10微卫星标志:D19S49、D1S452、D1S242、D1S416、D1S240、D1S254、D1S202、D1S222、D1S238和D1S413,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得到扩增产物片断,采用ABI PRISMTM310 Genetic Analyze 测定 PCR产物片断大小.利用Genescan 软件( 3.1 版)、Genetyper ( 3.7版) 处理后得到检测片断大小,根据相应微卫星标记的产物片断大小不同,得到每个样本的基因型.对基因型数据进行校对后,用连锁分析软件 LINKAGE 的 MLINK 程序计算每个标记的两点间LOD(log odds)值.根据两点LOD值判断连锁关系.结果:连锁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微卫星标记两点间LOD值在不同重组率时均小于0,所有LOD值在重组率为0.0时均小于-2,说明该FFSGS家系疾病基因与1q25-31区域没有连锁关系.结论:该家族疾病基因与已报道的FFSGS 定位区域(1q25-31区域)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