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反复发作特性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害,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少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通常采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以及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2.
儿童躁狂症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数十年来,符合躁狂症诊断标准的少年患者屡有报导,但其中青春期前儿童很少。我院于1985年12月收治1例8岁儿童躁狂症,符合CSM-Ⅲ的诊断标准,现报告如下: 患儿 男性,8岁,回族,小学一年级。因一年来兴奋、易激惹、夸大、想像丰富而入院。一年前某日自学少林拳术,手舞足蹈,不慎仰天跌倒,无昏迷,无颅脑外伤病征及体征,约二分钟后自行爬起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尤其是发热的特点,做好预见性护理,提高抗病毒治疗患儿的依从性。方法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167例患儿治疗后4周内进行观察,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特点。结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关节肌肉酸痛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多集中在37.3~38.9℃,第1次注射后9~12h发热者最多(占39.8%),体温升高多持续3~4h;大多数患儿只发热1次,在处理发热时,第1周有53.4%的患儿未进行任何处理,但第2~4周有67.1%的患儿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降温。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其所致的发热多为一过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降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的近期不良反应及程度,为儿童和成人抗病毒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成人或儿童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观察,观察项目有体温、关节肌肉酸痛、头痛头晕等.结果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成人出现不良反应的种类较儿童多,但所占比例却较儿童低,其中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是儿童组与成人组共同的3大不良反应;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体温升高的程度在成人组以中热为主,儿童组在第1周时以低热为主,到第2周之后才以中热为主;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成人组与儿童组均多在3 h之后开始发热,体温升高多持续3~4 h,在注射后1周中大多数患者只发热1次;在体温升高的处理方面,成人在注射第1针时需要药物降温者的比率较儿童高,但机体适应能力和中枢体温调节能力较儿童强,从第2针开始,成人需要药物降温者的比率明显较儿童低.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近期不良反应中,儿童组与成人组的表现不尽相同,其中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是儿童组与成人组共同的3大不良反应;发热多为一过性,部分成人与儿童均不需要进行处理;由于儿童和成人均采用逐渐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量的"阶梯式"加量法,其不良反应均在可控范围内.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外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PT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排除入院后立即进行手术及死亡患者,共72例.分析GCS评分、中线偏移度以及凝血机制与PTICH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越低,进展为PTICH的凡率越高(P<0.05).入院后首次CT扫描显示中线结构偏移患者,进展为PTICH的几率高于无中线结构偏移患者(P<0.05).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进展为PTICH的几率高于无凝血机制障碍患者(P<0.05).[结论]PTICH的发生与GCS、中线偏移度以及凝血机制障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完善GCS评分,加强常规动态CT普查,监测凝血机制变化可提高PTICH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6.
7.
硬膜动静脉瘘(SDAVF)是位于硬膜背侧表面的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静脉之间形成异常动静脉分流,进而引起静脉高压和扩张,使脊髓灌注减少甚至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和水肿[1-4]。SDAVF属于脊髓血管畸形,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有关。好发于中年男性[5-6],发生率为5/106~10/106,常累及胸腰段[7],临床表现为感觉、运动功能逐步下降,有时伴有疼痛、括约肌功能失调,症状进行性加重[8-11]。本院2022年2月17日收治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SDAVF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现将诊疗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志 《护理学报》2007,14(5):28-29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体力劳动强度较工业时代大大减轻,但下腰痛仍然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疾病之一。下腰痛是指腰骶部脊柱及其两侧区域的疼痛。按照疼痛的持续时间分为急性(〈4周)、亚急性(4~12周)和慢性(〉12周)。在美国,每年用于治疗下腰痛的医疗费用为140亿;每年约有1亿美国人因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而导致残疾;同时损失25亿个工作日。而在我国,下腰痛也是导致病休缺勤,严重影响劳动力的常见疾患。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解放军第307医院从2005年开始使用五官超短波配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日本理疗师培训现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日本理疗师培训情况 1.1 学校教育情况 1963年5月,日本第一所培养物理治疗师的学校——国立疗养所东京病院附属康复医院成立,学制3年。1964年又有2所3年制学校,1965年1所盲校也开设了康复学科。1979年,第一所3年制大专成立;1992年,第一所4年制大学成立。现在,日本培养物理治疗师的学校主要以3年制、4年制专科,3年制大专和4年制大学等形式为主,学校的数量巾.右大幅摩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