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姆病是 1 975年发现的传染病 ,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人类感染后表现为皮肤、心脏、神经、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症状。全球已有五大洲近 30个国家有本病报告。我国1 986年在黑龙江首次报道该病 ,现已证实至少 2 2个省 (市、区 )有莱姆病流行。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 ,但青壮年发病最高。1 975年该病首次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时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关节炎 ,对健康损害严重。为了解天津市蓟县青少年学生莱姆病感染状况 ,笔者于 1 998~ 1 999年在县内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根据蓟县不同地理环境分别从山区、半山区…  相似文献   
2.
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人感染莱姆病后,可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症状[1]。2000—2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当地莱姆病的主要生物媒介一蜱的种类、带菌状况以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布旗法及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对蜱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共收集到1226只蜱,经鉴定属于硬蜱科中2属2种:硬蜱届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其中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构成比占92.58%(1135/1226);随机对300只长角血蜱进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检测,有14只阳性,阳性率为4.67%。并对其余926只蜱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未得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血蜱可能是天津蓟县地区莱姆病传播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4.
我国天津蓟县山林地区人群莱姆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天津蓟县山林地区莱姆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该县3个地区10个调查点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PCR方法对临床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结果共收集人群血清标本905份,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5.97%。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莱姆病患者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收集25例患者的尿液,进行PCR检测,1例阳性。结论天津蓟县林区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天津市蓟县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该县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PCR方法和病原分离培养对临床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天津市蓟县人群莱姆病感染率为5.97%,学生感染率为5.28%.山区和半山区感染率高于平原地区;40-4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莱姆病患者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收集25例患者的尿液,进行PCR检测,1例阳性.从1例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首次从天津地区莱姆病患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天津蓟县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为莱姆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关于 O15 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例很多 ,但在天津市从羊粪便中检出 O15 7:H7大肠杆菌还是首次。为了预防和控制 O15 7:H7大肠杆菌的传播和流行 ,我站共采集牛、羊、猪、鸡的粪便 4 0 3份。采集的粪便共涉及到蓟县 13个乡、18个村、5个养猪厂、1个养鸡厂 ,188户散养业。采集牛粪便 118份 ,羊粪便 6 0份 ,猪粪便 15 2份 ,鸡粪便 72份 ,蜣螂一只。在蓟县山区小港乡古强峪村采集羊粪便 5份 ,其中三份粪便检出 5株0 15 7:H7大肠杆菌。菌落形态、O15 7:H7单克隆抗血清凝集 ,生化反应符合 O15 7:H7生物学特性。PCR2 0 ul体系反应 ,不同引物的结果为 L PS O15 7为 5 9℃ ,H7为 6 2℃ ,hly为 5 0℃ ,eae为 6 1℃ ,VT2 为 5 5℃。  相似文献   
7.
<正>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新近认识的动物源性、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感染症,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由于1975年本病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Lyme镇被首次发现和证实而得名。莱姆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心脏、神经及关节等脏器多系统受损,后果严重。莱姆在全球都有分布,已成为我国和世界新发现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天津蓟县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分布情况.方法 于2006年6月用常规方法从腹泻病患者、家畜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生物化学鉴定、血清分型、相关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从腹泻病患者和猪粪便中分离到的5株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均为O:3血清型.全部携带毒力基因(ail、ystA、radA、virF),其中4株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属于同一带型(K6GN11C30021).另有1株带型为KGGN11C30026.结论 该县从腹泻病患者与宿主动物中分离到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有4株属于同一个克隆系,初步推断猪为当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人群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自建国以来在辖区范围内共进行2次蚊种调查,第1次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共发现库蚊属、按蚊属、伊蚊属和曼蚊属4个属;第2次为80年代中期,发现库蚊属、按蚊属和伊蚊属3个属18种,两次调查中均未发现骚扰阿蚊.2005年10月我们采用全自控电脑捕蚊器在天津蓟县官庄镇西大佛村牛棚前多次捕获多只骚扰阿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_3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在水溶液中的包合作用、包合比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方法采用相溶解度法、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测定人参皂苷Rg_3与HP-β-CD在水溶液中包合作用、包合比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在水溶液中人参皂苷Rg_3与HP-β-CD均可形成1∶1摩尔比可溶性包合物;人参皂苷Rg3的苷元部分可能嵌入HP-β-CD分子的疏水性空穴中,两个葡萄糖裸露在环糊精腔外。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和确证,表明人参皂苷Rg_3与羟丙基-β-环糊精已经形成包合物。人参皂苷Rg_3与HP-β-CD在水溶液中的包合过程可自发进行(△G<0),且为放热反应(△H<0),同时也是熵减过程(△S<0)。结论人参皂苷Rg_3与HP-β-CD在水溶液中可自发形成1∶1摩尔比可溶性包合物,从而增加溶解度。选择适宜的包合温度将有利于包合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