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MRI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术后复发率及病死率较高。MRI纹理分析可无创量化肿瘤的异质性特征,用于胶质瘤术前分级、放射治疗后假性进展与复发的鉴别及疗效监测等,为胶质瘤患者个体化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就MRI纹理分析法原理及其在胶质瘤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陈春林  陈兰  刘萍  唐雷  陈斌  李彩霞  段慧  唐连  陈硕臻 《重庆医学》2016,(33):4646-4649
目的 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原始图像分别构建腹盆腔血管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三维模型评估CTA及MRA对腹盆腔血管显示的差异.方法 采集25例健康青年女性的CTA及MRA原始数据集,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分别构建腹盆腔动静脉血管的三维模型,观察两类模型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子宫动脉、闭孔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及其分支、阴部内动脉、骶正中动静脉、卵巢动静脉、骶前静脉丛的重建情况.并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两类模型中上述血管显示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对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子宫动脉几乎均能达到100%显示,CTA模型对于左右闭孔动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2 9、80%、44%、32%;MRA模型则分别是84%、72%、36%、44%,二者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508、P=0.564、P=0.382).对于骶前静脉丛,包括骶1横静脉、骶2横静脉、骶3横静脉、骶4横静脉,25例CT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4%、8%、0%、4%;而MR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76%、92%、96%、4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结论 基于三维模型的观察,MRA对于腹盆腔四级血管的显示率与C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MRA对于骶前血管网的显示优于CTA.  相似文献   
3.
目前用于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替代物主要是指网片,根据材料分为人工合成网片、生物补片和组织工程学网片。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使用网片的手术方法包括经阴道植入网片(transvaginal mesh implantation,TVM)手术、阴道骶骨固定术(sacrocolpopexy,SC)和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mid-urethralslings,MUS),网片的并发症使网片手术陷入争论。文章通过论述网片手术现状、网片材质、手术操作的改进、生物力学的发展和监管随访机制的建立,探讨网片在PFD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 已有报道显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盆底支持结构改变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就术后盆底支持主要结构--肛提肌发生了何种改变尚无报道。目的 采用动态MRI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的形态变化特点,为临床了解术后盆底障碍性疾病(PF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研究标准纳入2015年9月-2017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ⅠA2~ⅡA2期宫颈鳞癌并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3例,收集并对比其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静态和最大屏气用力状态下MRI数据,三维重建出骨盆及肛提肌,利用二维MRI图像观察髂尾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耻骨联合附着处形态的变化,利用三维模型检测肛提肌体积、肛提肌板角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和前后径、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结果 术后11例(33.3%)髂尾肌发生“漏斗状”改变,10例(30.3%)耻骨直肠肌形态发生“U型”“O型”“不规则型”改变,19例(57.6%)肛提肌耻骨附着处发生“波浪形”和“缺损”改变。三维模型显示,术后肛提肌体积缩小了3.81 cm2,肛提肌板角度增大了4.13°,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增大0.94 mm,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部分与肛提肌支持力密切相关的形态和参数发生改变,术后肛提肌发生了趋向于盆底松弛改变的形态变化,可为临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用于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替代物主要是指网片,根据材料分为人工合成网片、生物补片和组织工程学网片。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使用网片的手术方法包括经阴道植入网片(transvaginal mesh implantation,TVM)手术、阴道骶骨固定术(sacrocolpopexy,SC)和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mid-urethralslings,MUS),网片的并发症使网片手术陷入争论。文章通过论述网片手术现状、网片材质、手术操作的改进、生物力学的发展和监管随访机制的建立,探讨网片在PFD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盆腔器官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POP-Q诊断为POPⅡ~Ⅳ度的患者30例(以前中盆腔脱垂为主,POP组);同期收集无POP症状的中年经产妇2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盆腔静动态MRI检查,利用Mimics 10.01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并测量两组骨盆参考线长度及静动态器官指示点(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分别至耻尾线(PCL)头尾侧、耻棘线(PIS)内外侧、坐骨棘连线(IS)腹背侧的投影距离,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自身静动态位置变化及组间盆腔器官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移动度。结果 POP组26例与对照组20例成功重建。POP组动态(屏气用力)时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明显大于静息,且发现2例POP患者合并肠疝;对照组动态较静息盆腔器官下移约10 mm。两组动态较静息PCL线均增大,但两组间骨盆参考线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屏气用力前后两组间膀胱、子宫下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下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子宫、直肠左右方向移动度均极小,约1~3mm;POP组膀胱未脱出阴道口时膀胱后移,膀胱脱出阴道口后膀胱前移;对照组膀胱均后移约10 mm,两组膀胱前后方向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直肠后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有无POP,屏气用力均使盆腔器官向下、向后移动。无POP时动态器官较静息平均下移、后移约10 mm;POP时器官下移度与其临床脱垂程度有关(平均下移度约30 mm),POP子宫、直肠后移度与对照组相当,膀胱脱垂为主时膀胱前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足月初产妇产前和产后磁共振(MRI)数据分析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关节间隙,探讨关节骨髓水肿与骨盆疼痛是否相关。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产检行盆腔MRI的97例足月初产妇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均做2~3次盆腔MRI检查,包括晚孕期、产后42d和(或)产后6~8个月。按照阴道分娩或者剖宫产将入组病例分为经阴道分娩组(72例)和剖宫产组(25例),分析比较MRI图像上晚孕及产后骶髂关节与耻骨联合是否存在骨髓水肿和耻骨联合骨折,然后电话随访入组病例,记录孕前、孕晚期及产后是否出现骨盆疼痛。同期收集120例年轻未分娩女性盆腔MRI图像作为对照。结果 (1)产后MRI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骨髓水肿经阴道分娩组高于剖宫产组。(2)分娩后6~8个月时,初产妇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骨髓水肿基本恢复。(3)初产妇骶髂关节痛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有关;然而耻骨联合痛与耻骨联合骨髓水肿无关,与耻骨联合骨折有关。结论初产妇出现的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是关节的一种炎性改变,可能与初产妇骶髂关节痛有关,经阴道分娩后产妇骨盆骨髓水肿风险增加,对于初产妇骶髂关节疼痛,在临床的诊疗中应关注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