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于我院行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于骨折术后6 h开始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l次,连续给药7天。对照组患者于骨折术后6 h开始给予等容积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每日l次,连续给药7天。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周径差、凝血和炎症因子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1天和术后7天的大腿和小腿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1)。手术后试验组患者凝血相关物质(Fib、D-二聚体)、炎症因子(CRP和TNF-ɑ)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可以促进愈合,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形态的影响。方法 通过给正常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坎地沙坦低、中、高剂量组。12周后取相同部位主动脉分别进行固定、染色,在光镜及电镜下进行观察,并测量血管内膜、中膜厚度。结果 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主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坎地沙坦低、中、高剂量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改变有所减轻。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内膜与中膜厚度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坎地沙坦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减轻动脉内膜及中膜厚度(P<0.01)。结论坎地沙坦可减轻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改变,减少血管内膜、中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3.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1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及骨折类型分别选取AO空心螺纹钉、DHS(动力髋部螺纹钉)、Gamma钉、股骨近端解剖钢板、Knowles针及外固定架.结果 随访6~36个月,1例发生骨不连、1例术后40 d发生再骨折、1例术后2个月死亡 ,其余全部骨折愈合.疗效评定优82例,良31例,中10例,差1例,优良率91.1%.其中发生内固定物松动6例,包括AO空心螺纹钉4例,Knowles针1例,外固定架1例;外固定架针眼感染1例;形成髋内翻者13例,占10.5%.结论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复位时,要特别注意骨折端内侧及后内侧骨皮质的接触.手术应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疾病及骨折类型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西药治疗退变颈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家兔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蛋白多糖及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的变化情况,观察中西药联合应用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家兔颈背部浅层、全层肌肉,造成颈动力失衡,诱导颈椎间盘退变,建立颈椎退变模型,给予中西药治疗一个月,测定退变颈椎间盘中细胞因子、蛋白多糖及血清SOD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蛋白多糖、血清SOD明显降低,中西药治疗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蛋白多糖、血清SOD明显升高,血清中SOD含量与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对退变颈椎间盘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恢复颈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血清SOD活力,抑制退变过程,修复退变椎间盘。  相似文献   
5.
离子通道病是近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型前沿学科。所谓离子通道病(ion channelopathy,ICP or ion channel disease,ICD)是指当编码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表达异常或体内出现针对通道的病理性内源物质时,使通道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减或增强,从而导致机体整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某些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5岁,学生。因左手腕部掌侧肿物2年而入院。患者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手腕掌部条索样肿物,渐增大,无疼痛、手指及腕部无活动障碍。曾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正中神经纤维瘤。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肿物渐增大,但手部一直无疼痛及麻木感,为彻底治疗来我院。局部检查:左手腕掌部局限性沿纵轴方向呈条索样隆起,皮肤表面无红肿,按之柔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对晚期踝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系统(AOFA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晚期踝关节炎患者84例,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踝关节融合术,实验组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内固定关节融合术。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随访12~36个月,采用AOFAS评分系统评估疗效,采用VAS评估患者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关节融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实验组VAS及AOF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9.52%)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愈合率高,远期随访疗效确切,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微创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切口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后外侧皮肤麻木的影响,为减少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麻木提供参考,同时对麻木产生的原因做出诊断。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5名,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不同手术切口,测量患者术后2周、1月、3月、6月、1年的皮肤麻木面积及麻木发生率,比较两种手术切口术后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麻木的差异。结果 改良手术切口术后皮肤麻木发生率小于经典手术切口,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切口术后皮肤麻木面积小于经典手术切口(P<0.001);随时间变化,麻木面积总体呈现递减趋势,部分患者切口外侧麻木可完全恢复。结论 改良手术切口较经典手术切口术后切口外侧麻木发生率更小;改良手术切口较经典手术切口对于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皮肤麻木发生率及麻木面积有积极的意义;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麻木可诊断为隐神经髌下支损伤。  相似文献   
10.
贺金国  陈涛平  张奉琪 《河北医药》2013,35(12):1874-1875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患,表现为拇趾外翻、拇趾旋前、第一跖骨内翻及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拇囊炎,有患者还伴有足横弓塌陷,常伴发胼胝性跖痛及锤状趾。其病因、发病机制尚存争议。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河北省枣强县医院治疗拇外翻患者65例110足。本文通过对拇外翻足及无足部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