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在超声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进一步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2月-2013年5月期间,35例妊娠25—37周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在3d内行脑部MRI的胎儿为研究对象,出生后12例婴儿行脑部MRI检查。结果在35例中,MRI诊断侧脑室扩张33例,占超声诊断94.3%。10—11.9mm组12例36.4%,颅内未见结构畸形;12—15mm组13例39.4%,合并颅内结构畸形2例;〉15mm组8例24.2%,合并颅内结构畸形4例及侧脑室内出血2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25例,合并脑水肿6例24%。结论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的胎儿,有必要进一步MRI检查,以帮助排除颅内结构畸形或脑积水。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成像与血管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DWI)与血管成像(TOF-MRA、3DCE-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6例临床证实为TIA患者行MRI(FLAIR)、DWI、TOF-MRA及3DCE-MRA检查.结果 176例TIA患者中,48.9%病例DWI显示有超早期小血管梗塞灶,18.2%病例T2WI发现相应病灶.颅动脉检查中,TOF-MRA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76例(43.2%),其中假阳性与过度评价20例;3DCE-MRA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69例(39.2%);两者均发现动脉瘤3例及动静脉畸形2例;颈部3DCE-MRA发现动脉狭窄及闭塞38例(21.6%).结论 DWI和MRA检查有助于TIA患者超早期小梗塞灶的发现及动脉病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对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感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脑膜炎病人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然后用T1W增强后的图像与增强前的图像进行减影,比较减影前后图像对脑膜强化显示能力及对比度/噪声比值(CNS值)。根据发病后MRI检查时间分成3组,A组<3周,B组3周至3个月,C组>3个月。结果减影图像比增强后的图像更清晰、更直观,减影图像CNS值为116.14±4.98,增强图像CNS值为21.27±2.96,减影图像CNS明显高于增强图像,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前不能清楚判断脑膜强化的病例,减影后能做出明确的判断。特别是对早期病例(A组),敏感性从57.1%提高到89.3%(P<0.05)。结论数字减影MRI处理技术,可提高脑膜强化显示能力,特别是对诊断早期感染性脑膜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63个卵泡膜细胞瘤的MR资料、部分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42例63个病灶均呈实性或实性为主的肿块,T2W呈明显低信号45个(79.6%),以低信号为主夹杂斑片状与云絮状略高信号18个(21.4%);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14个,轻度强化35个,以轻度强化为主局部较明显强化14个;子宫内膜增厚6例(14.3%),腹水12例(28.6%),25例雌激素E2检查中有10例增高(40%)。结论:卵泡膜细胞瘤T2W明显低信号及轻度强化方式为其特征性表现,子宫内膜增生及雌性激素E2增高有助于病灶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63个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63个病灶均呈实性,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45个(71.4%),以低信号为主夹杂斑片状与云絮状略高信号18个(28.6%);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不明显14个,轻度强化35个,以轻度强化为主、局部较明显强化14个;子宫内膜增厚6例(14.3%),腹水12例(28.6%),25例雌激素E2检查中10例增高(40.0%)。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的T2WI呈明显低信号及轻度强化方式为其特征性表现;子宫内膜增生及雌激素E2增高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脑B细胞性淋巴瘤的DWI及MR多时相增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和分析原发性脑B细胞性淋巴瘤MR影像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将MR平扫脑内有单发肿块的71例患者,给予DWI扫描,同时分别在造影剂注射后,应用25 s、125 s和185 s三个时相进行增强扫描.根据病理资料,将所有患者分组,并测量各组ADC值、平扫时的信号强度和增强后不同时相病灶的信号强度,将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1例中58例患者具备完整的病理资料,其中包括原发性脑B细胞性淋巴瘤12例、胶质母细胞瘤20例、肺腺癌脑转移26例.将原发性脑B细胞性淋巴瘤、胶质母细胞瘤及肺癌脑转移瘤的ADC值及平扫信号强度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原发性脑B细胞性淋巴瘤三个增强时相的平均信号强度进行比较,25 s和125 s时相相关系数为1.0,有统计学差异,25 s与185 s时相及125 s与185 s时相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94,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脑B细胞性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有5个时相点有鉴别意义,而与肺腺癌脑转移中有11个时相点有鉴别意义.结论:应用MR多时相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脑B细胞性淋巴瘤、胶质母细胞瘤及肺腺癌脑转移,而ADC值无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64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8.
X线平片、CT、ECT诊断骨转移瘤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分析X线平片、CT、发射计算体层摄影(ECT)诊断骨转移瘤。材料与方法:50例骨转移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先后作了X线摄影,CT及ECT全身骨扫描。所用仪器为东芝500mAX线机,东芝L3000CT扫描机及法国Sopha公司SDX型发射计算体层摄影仪。结果: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灵敏度:ECT(97.2%)高于CT(69.7%)、X线平片(59.3%);精确度:ECT(88.0%)亦高于CT(78.0%)、X丝平片(68.0%);假阴性率:ECT比X线平片、CT均低的多;特异性;ECT(64.3%)明显低于CT(94.1%)及X线平片(92.9%);假阳性率:ECT均比CT及X线平片高。ECT的阴性预测值较高,而X线平片及CT扫描的阳性预测值较高。结论:ECT能更早显示出病灶、是骨转移瘤较好的筛选方法。X线平片、CT检查特异性较强是骨转移瘤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三种方法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4例怀疑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者,实施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与支气管镜下手术情况对比,分析CT对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4例患者均获清晰图像,45例异物部位与术中所见一致,异物咳出后检查3例,位移1例,假阴性5例。结论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与磁共振的表现以及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对176例TIA病人临床资料与评估进行分析。结粜磁共振检查发现有梗死灶101例。其中单发新鲜梗死灶53例,多发新鲜灶26例。新旧灶并存22例。81例有血管病变,52例为颈内,系统病变.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为主。TM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min及发作次数〉3次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接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结论TIA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反复多旋发作、发作持续时间枝长者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