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可调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复杂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6例大面积复杂创面,其中上肢创面及下肢创面各48例;按创面部位、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上肢创面,4组下肢创面,每组12 例;在手术清创后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VSD)进行治疗,观察比较各组创面应用不同负压进行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堵管率以及细菌量. 结果证实在上肢部位创面 VSD 中应用26. 60 ~46. 55 kPa负压效果较好,在下肢创面中应用46. 55~66. 50 kPa负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创面时,改良手术方法(即保留腓肠神经于原位)对神经支配区感觉及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术后2周内皮瓣色泽、血运、毛细血管反应等皮瓣早期成活情况;同时通过出院后3个月随访资料,统计分析皮瓣远期成活情况及神经支配区感觉。结果 术后10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成活率100%。其中1例皮瓣边缘表皮糜烂,换药9天后痊愈。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随访发现,跟踝部外形稍臃肿,皮瓣远期成活良好,未见破溃,且神经支配区感觉与术前基本相同。结论 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有利于保留患者神经支配区感觉,同时皮瓣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0年2月—2015年4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13例,创面均合并跟腱或骨外露,供区原位缝合,蒂部反折处及筋膜瓣表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3例筋膜瓣成活无虞,供区切口及受区移植皮片均愈合良好。随访6~15个月,患者跟踝部外形无明显臃肿,可正常穿鞋行走,小腿供瓣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具有不损伤主干动脉,组织瓣成活可靠,供区美观,受区外形佳,对穿鞋影响小等优点,是修复跟踝创面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家爽  张宏波  曹东升  陈增红 《安徽医学》2010,31(10):1192-1193
目的探讨逆向双"Z"形瓣成形术在腭裂修复术中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逆向双"Z"形瓣成形术,于软腭口腔面和鼻腔面各作一方向相反、层次不一的"Z"形黏膜肌瓣交叉移位,以达到肌纤维复位和延长软腭的目的。临床共治疗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6~24个月,平均18.6个月;其中不完全性腭裂13例,单侧完全性腭裂8例。结果 21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12个月对21例患者进行回访,无复裂及腭瘘形成,术后语音功能明显改善。其中13例行鼻咽纤维内镜观察,显示腭咽闭合良好。结论腭裂手术中加用逆向双"Z"形瓣成形术,可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效果,符合功能性腭裂整复术的原则要求,是较理想的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人增生期血管瘤裸鼠种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手术切除的1例儿童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瘤体组织分切成组织块,分别植入16只幼小裸鼠( BALB/c nu/nu)的皮下,每只4处。建立人增生期血管瘤裸鼠模型,于第45天随机分成两组:普萘洛尔组的每只裸鼠用0.01%普萘洛尔溶液0.4 ml灌胃,每天1次,连续1周;给予同样体积的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1周灌胃作为对照组。密切观察裸鼠及移植瘤体的生长情况并做相应记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GF-2)的表达情况。结果普萘洛尔组裸鼠的肿瘤体积在干预期内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瘤体体积增加。使用普萘洛尔后,移植血管瘤VEGF、IGF-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普萘洛尔可以有效地抑制人血管瘤移植瘤生长速度,抑制VEGF和IGF-2的分泌,从而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加速肿瘤转化为消退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清创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慢性创面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外科清创联合VSD方案治疗的48慢性创面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采用常规换药的慢性创面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及细菌生物膜相关临床特征(创面颜色、渗出液变化、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等)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第7天,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22. 92%)低于对照组(53. 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创面颜色、渗出液变化、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等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外科清创联合VSD治疗慢性创面,在有效控制细菌感染的同时,能明显改善创面及促进创面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的体表分布特点,及应用扩张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前臂大面积瘢痕的I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例健康成人,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分析其在体表分布规律.临床应用扩张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治疗10例爪形手、前臂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结果 20例成人,探测范围包括脐上至剑突的下1/3区域、脐下至耻骨联合的上2/3区域,探测出穿支点共425个,其中80%的点位于腹正中线旁1.1~5.8 cm垂线之间.按照Rand分区法:Ⅰ、Ⅱ、Ⅲ区穿支点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6%、43%、30%.Ⅳ区穿支点罕见.近脐水平线穿支点较其他部位密集,左右两腹部穿支点排列不对称.临床应用10例,1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换药后愈合;余9例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结论 应用扩张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治疗手部大面积瘢痕,皮瓣切取面积大,较薄、不显臃肿,外观美观,是修复手部及前臂大面积瘢痕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PRF)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疗效.方法 选取80名慢性难愈创面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i-PRF组.对照组予创面清创后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i-PRF组予创面清创后即行创面及创周i-PRF多点分散注射,再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d为一周期重复上述治疗,达修复标准后修复创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14天的细菌培养结果、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疼痛评分,记录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后第7、14天i-PRF组各项炎症指标及疼痛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新鲜肉芽组织覆盖率及细菌转阴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RF组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RF联合VSD治疗慢性创面相比于单纯应用VSD技术,能更有效控制创面感染,减轻患者疼痛,加速创面愈合,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