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大蛋白(LHBs)的检测对于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活动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全自动速率法测定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对血清中LHBs含量与HBV DNA水平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 DNA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59.23%,67.69%),两者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14,P>0.05),LHBs的阳性率均高于HBeAg和HBV PreS1阳性率(39.61%,3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10和36.864,均P<0.01)。不同HBV DNA拷贝数组之间,血清中LHB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0,P<0.01)。LHBs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对数值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LHBs阳性患者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LHBs阴性患者。结论 LHBs与HBV DNA有较高的符合率,LHBs可作为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活动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生存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心理治疗师指导,采用松弛疗法及个性化心理护理6周。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存质量状态评分及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和满意度的变化。结果:(1)2组患者治疗后SAS及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而且心理护理组治疗前与治疗后SAS、SDS评分差值(d)较常规护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四个领域评分及评分升高值(d )均有上升,而且心理护理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较常规护理组上升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6周后心理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低于常规护理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6周后,心理护理组患者总体满意度(94%)高于常规护理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从而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予双环醇片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双环醇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或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同时进行B超检查。结果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AST、GGT、TC、TG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患者停药12周后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片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较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2(IL-22)水平的变化。方法: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IL-22血清浓度变化,并同时检测肝功能ALT、HBV-DNA含量变化。此外选择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2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中IL-22、ALT及HBV-D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能够通过抑制HBV复制并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2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探讨IAT对CHB患者血清中IL-17的影响.方法 收集105例CHB患者血清,以35例健康体检人群IL-17为基线评价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7的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CHB组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HBV-DNA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CHB患者较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轻、中、重度CHB患者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组间比较,重度>中度>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血清IL-17及HBV-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CHB轻、中、重度各组血清IL-17水平与该组治疗前水平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轻、中、重度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HBV-DNA含量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22,P <0.05).结论 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使肝细胞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过程中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球蛋白(GLB)的水平变化,探讨替比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的CHB患者3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CHB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患者血清sIL-2R、GLB、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丙氨酸转移酶(ALT)等水平.结果 患者血清sIL-2R和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替比夫定治疗后,患者血清sIL-2R含量在治疗4周时升高,治疗12周时有所下降,治疗24周时再次升高,且治疗期间均高于健康组基线水平.球蛋白水平从第4周开始随治疗时间延长明显下降,ALT及HBV-DN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下降(P<0.05).结论 替比夫定除有效抑制HBV复制外,可动态调节血清sIL-2R及GLB含量,参与机体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