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儿童Trapdoor眼眶下壁骨折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Trapdoor眼眶下壁骨折患儿采用结膜切口入路行眼眶骨折整复术,根据骨缺损面积,27例植入可吸收眶板,4例未使用修复材料。术后指导患儿进行规律眼肌训练,随访12个月。记录患儿手术前后视功能、眼球运动情况、眼球突出度以及眼眶CT扫描结果。结果术后1个月时,受伤后5d内手术者治愈率为90.9%(10/11),5 d后手术者治愈率为65.0%(13/20);术后12个月时,受伤后5 d内手术者治愈率为90.9%(10/11),5 d后手术者治愈率为75.0%(15/20)。所有患儿术后无继发性睑内翻、下睑退缩、眶下神经麻痹发生,未发生植入物感染及排斥反应。结论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确诊后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应用可吸收眶板修复眼眶下壁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所致眼部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鼻内镜手术所致眼部并发症32例,其中失明2例、复视伴视力下降5例、单纯复视不伴视力下降25例。CT未见眶腔内出血22例,行眶内壁骨折修复,直肌嵌夹松解术;眶腔出血10例,2例失明者行开眶减压、引流术、激素及神经营养剂治疗,3例单纯复视伴眶腔内出血和5例视力下降伴眶腔内出血者,保守治疗2周后行眶内壁骨折修复,直肌嵌夹松解术。结果 2例失明者中,1例术后4 d右眼光感(+),术后19 d~3个月视力0.3;另1例无效。30例眶内壁骨折修复,直肌嵌夹松解术后复视消失9例,17例有所缓解,4例无效;其中,8例保守治疗后手术者,5例有所缓解,3例无效。结论应积极、规范治疗鼻内镜手术所致眼部并发症,手术效果与眶壁骨折部位、直肌嵌夹损伤程度及手术时机有关。  相似文献   
3.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创伤学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差异.方法 编写创伤学PBL临床病例教材,采用小测验及量表评估的方法 分析教学效果.结果 PBL教学模式并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要点和难点的掌握,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临床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自发学习动机和效果,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人际交往及协作能力.结论 PBL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切口入路进行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行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患者53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4.2cm,最小0.8cm。全身麻醉下做眼睑外眦切开,角膜缘后7~8mm处1/3~1/2周结膜切开,暴露肿瘤前端。沿肿瘤表面钝性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后夹住肿瘤前端,拉出。肿瘤巨大从结膜切口拉出困难时,用针刺破并挤压肿瘤,挤出部分血液,使肿瘤体积变小后再将肿瘤拉出。结果:患者53例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完整取出,无明显瘢痕形成,眼部形态满意。结论:结膜切口的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不需要切开眼眶外侧壁,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费用低;创口仅位于眼睑外眦角和结膜,术后无明显的瘢痕形成。无术后的容貌改变,美容效果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口服醋甲唑胺与吸收剂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光凝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42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光凝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醋甲唑胺联合吸收剂,对照组单纯口服吸收剂,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的视力及黄斑水肿的变化情况。结果激光光凝术后,口服醋甲唑胺联合吸收剂的患者1个月时视力提高(59.1%vs.25.0%,P<0.05)、黄斑水肿消失(63.6%vs.30.0%,P<0.05)均优于单纯口服吸收剂的患者。结论联合应用醋甲唑胺与吸收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光凝术后黄斑水肿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赵宁  张瑞君  钟一凡  刘磊  李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35-2138
目的:研究环孢素A对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 k)途径的影响,为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白色家兔30只60眼,行双眼透明晶状体皮质吸除术,右眼为治疗组,左眼为对照组。术后第1d起,对照组眼用生理盐水点眼6次,而治疗组眼应用1%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 A)眼药水点眼6次。分别在术后第1d未点药前、术后1wk,2wk,1mo和2mo各处死随机选择的6只兔,摘取双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张力蛋白同源的28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酯酶mRNA(PTEN mRNA)和Ser473-R的表达。结果:术后两组PCNA和Ser473-R的表达均逐渐降低,其中1wk(0.690±0.035 vs 0.785±0.015,t=6.099,P<0.01)和2wk(0.571±0.038 vs 0.670±0.037,t=4.585,P<0.01)时治疗组PCNA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1wk(0.374±0.031 vs 0.435±0.030,t=3.486,P=0.006)和2wk(0.220±0.022 vs 0.251±0.020,t=2.516,P=0.031)时治疗组Ser473-R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wk~1mo时,两组PTEN mRNA均逐渐回升。术后1wk,治疗组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302±0.027 vs 0.255±0.038,t=2.474,P=0.033)。结论:环孢素A对兔眼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PI-3k途径有显著抑制作用,为研究CsA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监护情况下成人水平斜视手术中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变化情况。

方法:临床确诊为水平斜视的17例成人患者19眼36条眼外肌纳入研究。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8~71(平均32.65)岁; 外斜视14例(男8例,女6例),内斜视3例(男2例,女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角膜荧光及眼科同视机检查。术中由专业麻醉医师采用监护仪对手术采取全程密切监控。对比分析术前与局部麻醉监护术中的心电图、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的变化情况,对比内外直肌、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的区别。

结果:局部麻醉监护下17例成人水平斜视手术中牵拉眼外肌共36条,眼心反射发生率86.1%; 牵拉内、外直肌,眼心反射阳性率分别为100%,72.2%。眼心反射在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18~30岁眼心反射阳性率明显高于31~71岁。术中呼吸频率的增高与眼心反射同步,与牵拉内外直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无关。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血压在手术刚开始时出现一过性增高,首次牵拉眼内外直肌时出现一过性降低,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结论:在局部麻醉监护下成人水平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高,牵拉内直肌时100%发生; 呼吸增快与眼心反射同步; 手术即将开始时血压增高、牵拉眼内外直肌时血压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