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净化空气效果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检测,以HKJ-IV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净化1小时,可将室内空气中平均粉尘浓度由0.25mg/m3降至0.10mg/m3,细菌总数由1354~2708cfu/m3减至208~625cfu/m3。  相似文献   
2.
从运河杭州段的武林头、义桥和码头水域分别采集水样(65~126L)(?)以无离子树脂 XAD-2柱吸附和洗脱法,制取水上有机污染物浓缩液(40ml).用沙门氏菌(TA 株)/微粒体(S(?))致突变性试验测试浓缩液(与水相当的剂量范围0.1~1.66L/平板)的致突变性,以回变菌落坡(RN)和/或致突变比值(MR)表示。在 TA98上,有 S9的义桥水浓缩液的 MR 和剂量(0.33~1.66L/平板)闻呈线性相关(r=0.999,P<0.05)、其最大 MR 为2.1.最小致突变活性(MR=2)为1.5L/平板。在 TA100上,有 S9的该浓缩液的剂量和 RN 间亦有显著相关性(r=0.999.P<0.01),虽然其最大 MR 为1.9.此结果说明,义桥水有机污染物中含 DNA 碱基移码和碱基置换突变的间接诱变剂.  相似文献   
3.
金海燕  金力奋 《卫生研究》1997,26(6):373-374
接触甲醛学生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效应的观察金海燕金力奋何继亮(浙江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杭州310006选择接触时间、浓度相对稳定的学习解剖课的13名学生,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染色体畸变、SCE三项指标,来观察甲醛对人体遗传毒性效应。接触时间为1...  相似文献   
4.
抗肿瘤药接触对护士的遗传损伤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观察无特殊防护措施的职业性接触抗肿瘤药物所产生的遗传损伤。方法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CBMN)和彗星试验(SCGE)检测某医院肿瘤科接触抗肿瘤药物的24名护士和非接触抗肿瘤药物的24名女医生(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和染色体损伤。结果暴露组微核细胞率为13.25‰±5.17‰,显著高于对照组3.79‰±2.19‰,P<0.01,暴露组彗星全长为(43.13±17.82)μm,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7.52±5.69)μm,P<0.01。结论肿瘤科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低强度 2 4 5 0MHz微波 (5 0mW cm2 )与 4 硝基喹啉氧化物 (4 NQO)对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效应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来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微波与 4 NQO联合作用后的DNA损伤情况。微波与 4 NQO联合暴露方式有 3种 :微波辐射后 4 NQO染毒、微波与4 NQO同时暴露、4 NQO染毒后微波辐射。结果 微波辐射组的DNA损伤指标 (彗星形状和彗星全长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微波照射后 4 NQO染毒组中 ,5 0 ,2 5 μmol L剂量的DNA损伤指标与相应 4 NQO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微波与 4 NQO同时暴露组或 4 NQO染毒后微波照射组与相应 4 NQO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低强度 2 4 5 0MHz微波不能诱发DNA损伤 ,当微波辐射先于 4 NQO暴露时 ,微波能增强 4 NQO诱发的DNA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强度2 450 MHz微波是否增强丝裂霉素C(MMC)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彗星试验和胞质分裂阻断微核试验(CBMN),在体外检测2 450 MHz微波(5.0mW/cm2)与MMC诱发的DNA单链断裂及染色体损伤的情况.结果微波辐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彗星长度[男、女分别为(29.1±8.1)、(25.9±7.5)μm]与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6.3±6.6)、(24.1±4.3)μ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MC各剂量组(0.012 5、0.025 0、0.050 0、0.100 0μg/ml)的彗星长度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随着MMC剂量的增加,彗星长度增长;微波联合MMC(MW+MMC)各剂量组的彗星长度也随着MMC剂量增加而增长,且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当MMC≥0.025 0μg/ml时,微波与MMC可协同增加DNA单链断裂.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组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MMC组和MW+MMC组在MMC≥0.050 0μg/ml时,其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MW+MMC组的微核率高于相应的MM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强度2450 MHz微波辐射未能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但彗星试验显示,其可增强MMC诱发的DNA单链断裂效应.  相似文献   
7.
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是一种较新的微核技术,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传统的微核法,近年来该方法在辐射防护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在接触化学物人群中的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8.
胞质裂阻断微核法在检测学生接触甲醛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调查Q流域地面水致突变性。方法 用Ames试验、胞质阻断微核试验(CBMN)及彗星试验(comet assay)检验Q流域地面水14个地面水样品的致突变作用。结果 Ames试验结果表明9个样品对TA98(±S9)有致突变作用。4个样品对 TA100(-S9)有致突变作用,2个样品对TA100(+S9)有致突变作用。选择5个对TA98有致突变作用的样品及1个无致突变作用的样品,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及彗星试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个典型的对TA98有致突变作用的样品有5个可引起微核细胞率增加和细胞DNA迁移增高。而无致突变作用的样品后2项试验均为阴性。在3项短期试验中,Ames试验比另2个试验更为灵敏。结论 3个不同遗传终点的诱变试验均发现Q流域地面水部分样品具有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0.
人体解剖室学生接触甲醛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甲醛对人体除皮肤,眼睛,咽喉有刺激性近期效应外,还有致癌、致突变的遗传效应,是一种可疑的致癌物。据Yeger报道:8名医科学生上解剖课接触1.2ppm(约0.9mg/m~3)甲醛浓度10周后,SCE稍有升高。为了解解剖课学生接触甲醛的情况我们于1994年4至6月,连续6周对某一解剖教室甲醛浓度进行测定,为今后研究甲醛对医科学生健康影响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