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STZ大鼠睾丸形态及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通过电针降糖改善T2DM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12只雄性Wistar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2%链脲佐菌素溶液(35mg/kg)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以大鼠随机血糖(BG)﹥16.67mmol/L,空腹血糖(FBG)﹥11.1mmol/L为成模标准。成模后的糖尿病大鼠按血糖高低随机区组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后续仍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6只,普通饲料喂养。电针组大鼠选取双侧“胃脘下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进行针刺,电针同侧“胃脘下俞”和“足三里”,每周6次,持续6周。干预前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睾酮(T)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睾丸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睾丸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ImageJ软件测定条带灰度。 结果:干预前,模型组、电针组大鼠FBG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两组大鼠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w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显著升高(P<0.01),血清INS、T水平显著降低(P<0.01),睾丸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FBG显著降低(P<0.01),血清INS、T水平升高(P<0.05,P<0.01),睾丸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较空白组病理改变明显,电针组整体情况优于模型组。 结论:高血糖状态下,雄性大鼠血清睾酮水平下降,生精细胞凋亡增加;电针可明显降低STZ大鼠FBG水平,缓解高血糖状态下大鼠生精小管内部形态的病理性改变,保护精子正常发育,其机制可能与电针下调促凋亡因子Bax蛋白表达,上调抑凋亡因子Bcl-2蛋白表达,抑制生精细胞凋亡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心脏疾病发生时出现室速和室早等重度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其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证明温针灸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和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等作用,提示温针灸可能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本文旨在通过对温针灸临床作用及机理、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预温针灸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和分析,探寻温针灸介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时机,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干预后膝骨关节炎(KOA)大鼠中枢不同部位亮氨酸-脑啡肽(L-ENK)的变化并与电针干预相比较,探讨针刀松解法在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将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mol/L半胱氨酸溶液按1:1混合静置0.5h后分别于造模第1、4、7天注射于后3组大鼠左膝关节腔,每次20μl。造模第36天开始,相应给予针刀松解治疗或电针治疗,治疗3周后取大鼠腰膨大处脊髓及脑组织,分别测定脊髓、延髓、中脑、丘脑、海马的L-ENK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L-ENK含量在脊髓、中脑、海马较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髓和丘脑L-ENK含量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和电针干预后,针刀组海马中L-ENK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中脑L-ENK含量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中L-ENK含量针刀组较电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对KOA大鼠中枢各水平的L-ENK有一定调节作用,其镇痛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对中枢L-ENK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合谷""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动力及结肠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不同穴性及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对IBS的效应差异及结肠动力改变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新生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和足三里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醋酸灌肠及结直肠扩张刺激(CRD)的方法联合制备IBS大鼠模型。大鼠9周龄时,合谷组和足三里组分别给予电针(EA)干预,隔日1次,共5次。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不予干预。治疗结束后,按照Bristol大便分类法观察电针前后IBS大鼠的便型,采用腹部回撤反射(AWR)对大鼠进行肠道敏感性及平滑肌收缩强度评估,观察潜伏期、收缩波个数、起始波压力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M_3受体的表达。结果与针前相比,针后合谷组及足三里组大鼠的大便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大便评分显著增高(P0.01),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起始波压力值明显降低(P0.01),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合谷组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增强(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合谷组和足三里组大鼠针后的大便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合谷组和足三里组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P0.05),起始波压力值均明显增高(P0.01),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合谷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的大便评分降低(P0.05),起始波压力值显著降低(P0.01),结肠内M_3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电针"合谷""足三里"穴均可抑制IBS模型大鼠肠道收缩,改善肠道敏感性,缓解IBS症状。但"合谷"穴缓解腹痛效果更佳,而"足三里"穴减轻腹泻作用更强。说明电针不同穴性及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对IBS疗效具有经穴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配“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其情绪心理行为的双重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母子分离加幼鼠醋酸灌肠法制备IBS大鼠模型,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束缚组、电针组(电针“百会”配“足三里”穴).造模后,正常组、模型组不做处理,模型束缚组只捆绑束缚不治疗,电针组捆绑束缚并电针20 min,隔日1次,共5次.末次电针后对大鼠进行腹部回撤反射(AWR)及自主行为测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丘脑中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 mRNA的表达.结果 电针后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降低,自主行为增多,丘脑中CGRP mRNA表达降低.结论 电针“百会”配“足三里”穴能够有效改善IBS模型大鼠的慢性内脏痛及其情绪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的针刺刺激量施于关元穴对寒凝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收缩素受体( OTR)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MLCK)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动情间期3月龄的SD雌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类痛经模型组24只,造模成功后将寒凝类痛经模型组又分为模型组、刺激量A组和刺激量B组,每组8只。除盐水组外,模型组、刺激量A组和刺激量B组均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盐水组和模型组不予针刺,刺激量A组予以粗针、深刺、行手法;刺激量B组予以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缩宫素受体( OTR)的含量。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测量大鼠子宫组织中MLCK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的子宫收缩波个数、波峰峰值、活动度及MLCK水平均升高( 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的子宫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 P﹤0.05)、MLCK含量明显降低( P﹤0.01),刺激量B组的OTR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 P﹤0.05);与刺激量A组比较,刺激量B组收缩波个数增多( P﹤0.05)、OTR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 P﹤0.01)。结论不同刺激量针刺关元穴对寒凝类痛经模型大鼠的效应有所不同,粗针、深刺、行手法的效应较强于细针、浅刺、不行手法的针刺效应,提示针刺的刺激量也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干预后丘脑及下丘脑β-EP受体含量的变化并与电针干预相比较,探讨针刀松解在脑内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将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mol/L半胱氨酸溶液按1∶1混合静置0.5h后分别于造模第1、4、7天注射于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左膝关节腔,每次20μL。4周后针刀组和电针组给予相应治疗。治疗3周后大鼠断头处死,取出脑组织,分别测定丘脑、下丘脑的β-EP受体含量及其亲和常数。结果:在丘脑及下丘脑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的β-EP R1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在丘脑三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无论在丘脑或是下丘脑,β-EP R2含量的变化都不十分明显,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亲和常数方面膝骨关节炎形成过程中β-EP受体亲和常数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在丘脑,模型组β-EP R1及β-EP R2亲和常数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下丘脑水平β-EPR1的变化趋势较β-EP R2明显,模型组β-EP R1的亲和常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针刀松解或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的β-EP受体亲和常数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空白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丘脑及下丘脑β-EP受体含量无明显的影响。在膝骨关节炎的形成过程中痛刺激使得β-EP受体的亲和力升高,这有利于镇痛作用的发挥。针刀松解法一方面通过局部作用降低了痛刺激信号向中枢的传入,另一方面维持了β-EP受体亲和力升高的趋势,这可能是针刀松解法镇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电针"大肠俞"和"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基因表达产物c-kit和辣椒素受体1(TRPV1)的影响,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对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相关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42只Wistar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9只)、造模组(33只),采用母子分离、幼鼠醋酸灌肠和直结肠扩张法制备IBS大鼠模型,将造模组存活的27只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大肠俞组、天枢组,每组9只。大肠俞组和天枢组分别取"大肠俞""天枢"穴电针干预20min,疏密波,频率2Hz/100Hz,强度0.1~0.3mA,隔日1次,共治疗5次。模型组用软布套固定20min,不针刺。空白组不予以任何操作。观察干预后各组大鼠大便性状Bristol分级评分;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观察出现第1次收缩波的潜伏期和90s内收缩波个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ICC特异性标志物c-kit和TRPV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ristol评分升高,潜伏期缩短,收缩波个数增多,c-kit和TRPV1阳性表达水平增强(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肠俞组和天枢组大鼠干预后大便Bristol评分下降,潜伏期延长,收缩波个数减少,c-kit和TRPV1阳性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弱(P0.05,P0.01);与大肠俞组比较,天枢组TRPV1阳性表达水平减弱(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和"天枢"穴均可改善IBS模型大鼠的腹泻情况,降低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结肠c-kit和TRPV1表达有关,电针"天枢"穴对结肠TRPV1表达的调节作用较"大肠俞"穴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配“足三里”穴对慢性内脏痛模型大鼠情绪心理行为的改变,结合大鼠海马和结肠组织中5-HT水平的变化,旨在阐明针刺缓解疼痛及改善情绪心理障碍的部分机制.方法:选取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为慢性内脏痛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束缚组、针“百会”配“足三里”组(以下简称治疗组).造模结束后第2天,正常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束缚组只捆绑束缚不治疗,治疗组捆绑束缚进行电针处理20 min.隔日1次,共治疗5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进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和结肠组织中5-HT的水平.结果:1)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OE%和OT%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OE%和OT%值明显升高(P<0.01,P<0.05).2)5-HT水平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海马中5-HT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海马中5-HT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束缚组比较,治疗组海马中5-HT水平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结肠中5-HT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结肠中5-HT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束缚组比较,治疗组结肠中5-HT水平升高(P>0.05).3)海马/结肠5-HT比值,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海马和结肠中5-HT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海马和结肠中5-HT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束缚组比较,治疗组海马和结肠中5-HT比值降低(P>0.05).结论:电针百会配足三里穴能够调节脑肠轴中5-HT水平的失调,进而减轻疼痛症状,使焦虑状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预先介入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血浆血栓素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初步探讨经穴调控胞宫疼痛的特异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悬钟组、非穴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备类痛经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20min,每日1次,连续3d,盐水组和模型组不予电针处理。末次电针后观察大鼠扭体反应,并检测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扭体评分显著增高(P0.05),血浆TXB2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TXB2/6-keto-PGF1α比值显著降低(P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三阴交组的扭体评分较血海组、非穴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预先电针三阴交穴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失衡,改善血管内环境,缓解平滑肌的痉挛状态,进而缓解胞宫疼痛,血海穴、悬钟穴、非穴的调节作用不明显,推测三阴交穴具有调控胞宫疼痛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