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背景:36 mm大直径陶瓷球头较28 mm常规直径陶瓷头增加了跳越距离,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年轻,要求活动范围大,追求高生活质量患者。 目的:观察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06/2010-07采用Depuy公司的PinnacleTM 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18例(18髋)髋关节疾病患者。对照组为同期行PinnacleTM 28 mm直径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0例(20髋)髋关节疾病患者。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各项评分较置换前均明显改善(P < 0.05),且直径36 mm组置换后活动范围评分较直径28 mm组改善明显(P < 0.05);但两组置换后Harris总评分及疼痛、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初步表明现代陶瓷-陶瓷人工关节假体能有效减少因关节界面磨损导致的骨溶解及关节松动等并发症。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设计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在术中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作为首选型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肘后正中心的手术入路,即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入路的可显露范围以及缝线固定后的效果,探讨其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在1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行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观察测量此入路对肱骨远端的可显露范围,用PDS-Ⅱ缝线原位间断缝合所截两侧肌骨瓣,以MTS试验机模拟持续被动运动进行屈伸疲劳试验,检测固定效果。结果①所有标本均能完全显露向内至肱骨内髁及髁上的内侧面,向外至肱骨外髁及髁上外侧面,屈曲肘关节至100°以上则可将髁间窝、滑车及肱骨小头的后、下关节面完全显露。②疲劳试验前后横向距离差值、纵向距离差值分别为:(0.025±0.009)mm、(0.030±0.009)mm,均不超过0.05mm(P0.001)。结论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的新入路显露肱骨髁间满意,缝线固定两侧肌骨瓣后完全能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此新的手术入路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后采用钛网椎管重建能否减少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形成.[方法]以16只成年家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8只.建立L3椎体全椎板切除模型,A组为对照组,建模后不做特殊处理,彻底止血后闭合切口;B组作为实验组,建模后将“V”形钛合金网固定并覆盖于减压节段之上,完成椎管重建.于术后8周对手术部位行X线片检查,对比观察骨质愈合及钛网位置情况,随后处死实验动物,对椎板切除部位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分别进行硬膜外粘连程度等级评分,结果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实验动物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周X线提示实验组中有6例可见到新生骨组织与钛网融合成片,形成椎板样结构,对照组中亦有4例硬膜外可见到再生的高密度骨组织.两组动物间椎板切除处骨愈合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5).B组的Rydell-Balazs大体粘连度评分,He-Revel组织学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0.5).[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全椎板切除后钛网椎管重建可减少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并且钛网的存在未影响椎板切除处的骨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X线片和CT影像在评估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胸椎或腰椎骨折病例;(2)有明确外伤史;(3)5d内完成X线片、CT和MRI检查。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2)陈旧性椎体骨折;(3)伤椎或其邻近椎体合并有棘突骨折;(4)典型或非典型Chance骨折;(5)骨折合并椎体明显脱位或旋转;(6)2个及以上椎体骨折;(7)先天性或退变性脊柱侧凸。以MRI诊断作为参考标准,将PLC完整或部分损伤患者与PLC完全断裂患者的X线片或CT影像学征象进行比较,对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参数进行组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预测概率为分析指标,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价不同组合对PLC损伤的诊断价值,找出诊断价值最高组合,在不同截止点上行平行、系列诊断试验。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16~67岁(43.4±16.2岁)。交通伤62例,高处坠落伤40例,压砸伤18例。骨折部位:胸椎30例,胸腰段64例,腰椎26例。X线片上测量的上下终板角(SIEAX)、椎体高度下降百分比(LOVBHX)和CT影像上测量的棘突间距差值(ISDFCT)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参数组合中,SIEAX+ISDFCT的组合诊断效能最好,ROC曲线面积为0.844(0.746~0.942),与三参数组合无显著性差异,其截止点处Youden指数为0.675。选取该组合行平行诊断试验,在X线片上SIEA20°或CT影像上ISDF大于2mm时,其灵敏度为95.3%,特异度为62.8%,Youden指数为0.581。结论:X线片上测量SIEA20°或CT影像上测量ISDF2mm可作为PLC完全断裂的初筛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否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取代传统前路手术来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方法]2009年9月~ 2009年11月采用6只家猪T11~L3完整标本,行前路椎体切除后钛网加钉棒重建术(术1),后路椎体切除后单钛网加钉棒重建术(术2)和双钛网加钉棒重建术(术3)生物力学研究,分析即刻稳定性;在人尸体标本上行后路椎体切除后不同直径、长度钛网置入的解剖学研究,获取钛网最佳方向、长度及直径.2009年5月~2011年2月对McCormack评分≥7分的10例胸腰椎骨折病人行后路椎体切除、钛网加钉棒重建术,随访6~19个月,观察影像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力学研究示术2、3在4N载荷下T12 ~L2各方向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后伸运动中术3,1存在统计学差异.解剖学研究显示在T10、L1、L3中,钢管的平均最佳直径分别为1.54.1.94、1.96 cm,平均最佳长度分别为2.92、3.24,3.32 cm,斜向下前有利于钛网的置入.10例病人术后1周内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平均37.82 mm,占上下椎体高度的96.61%,Cobb角矫正至2.72°,7例钛网位置良好.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不变,钛网未见移位;术后2周8例ASIA分级均有1~2级的恢复,末次随访未变.[结论]对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单纯后路椎体切除后钛网加钉棒重建术可能取代传统前路手术,此术式能够一次完成固定、减压、复位、融合.  相似文献   
8.
郑干轩  林本丹 《广东医学》2008,29(10):1752-1754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骨折多为粉碎性,复位固定困难,固定后容易发生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影响关节功能,临床处理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临床上已提倡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其中对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骨折固定方式有多种不同的见解,相应疗效亦有不同,现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做一复习.  相似文献   
9.
10.
背景:36mm大直径陶瓷球头较28mm常规直径陶瓷头增加了跳越距离,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年轻,要求活动范围大,追求高生活质量患者。目的:观察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06/2010-07采用Depuy公司的Pinnacle TM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18例(18髋)髋关节疾病患者。对照组为同期行Pinnacle TM28mm直径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0例(20髋)髋关节疾病患者。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各项评分较置换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直径36mm组置换后活动范围评分较直径28mm组改善明显(P〈0.05);但两组置换后Harris总评分及疼痛、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初步表明现代陶瓷-陶瓷人工关节假体能有效减少因关节界面磨损导致的骨溶解及关节松动等并发症。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设计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在术中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作为首选型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