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与咪达唑仑合剂对舒芬太尼引发咳嗽反射的影响。[方法]择期成人全麻手术患者2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观察记录在插管前患者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和强度,记录插管前后SBP、DBP和HR的变化。[结果]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1 min时A、B两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C、D组(P <0.05),余各时点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及强度均明显低于C、D组(P <0.01),而A组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及强度又明显低于B组(P <0.05)。[结论]静脉预先注射地佐辛与咪达唑仑合剂可有效降低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时引发咳嗽反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在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组(L组)和单纯丙泊酚组(P组),每组30例。采用双盲法分别给予每组患者相应药物,持续监测并记录给药前(T_0)、睫毛反射消失时(T_1)、过脾曲时(T_2)、过肝曲时(T_3)以及镜检完成时(T_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观察3组患者术中丙泊酚预给量、追加量、总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与T0时点相比,3组患者T1~T4时点MAP、HR均明显降低(P 0.05),与T1时点相比,P组T_2~T_4时点MAP、HR明显升高(P 0.05),3组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组和L组丙泊酚预给量、追加量和总用量均明显少于P组(P 0.05);L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S组和P组(P 0.05);术后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虚弱VAS评分L组明显优于S组或P组(P 0.05);L组注射痛、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优于S组或P组(P 0.05),3组患者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应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中,可有效降低丙泊酚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加快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前,气管导管表面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开胸手术后气管拔管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R组)与对照组(H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2 mg,丙泊酚1.5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舒芬太尼0.3 ug/kg,R组采用气管导管前段10 cm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插管,H组诱导后直接插管。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丙泊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05~0.2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6 mg/kg维持肌松,术毕待有拔管指征时,拔除气管导管。记录麻醉前,拔管前1 min,拔管时,拔管后1 min,5 min,的SBP,DBP及HR。结果:2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方式及术前心率、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R组比较拔管过程中H组血压、心率及收缩压-心率乘积(RPP)在拔管前1 min,拔管时,拔管后1 min均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在气管插管前行气管导管表面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有效降低胸科手术全麻后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4.
洪道先  郑孝振 《中国医药》2012,7(9):1179-1179
硬膜外麻醉后发生寒战是临床麻醉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20%~50%[1].曲马多是目前治疗寒战最常用的药物,地佐辛为人工合成的新型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对寒战也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胸腔镜辅助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国内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治疗房颤的外科微创技术,其特点为切口小,恢复快,心肌消融完善以及近远期治疗效果好.窦性心律转复率高,复发率低等[1].由于手术操作对心肺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麻醉具有一定的特点.作者在安贞医院进修期间,对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158例房颤经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左右侧胸小切口胸腔镜辅助下行射频消融术的麻醉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氯胺酮为麻醉剂,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难治性抑郁症病人,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成异丙酚组和氯胺酮组,每组31例.异丙酚组使用异丙酚为麻醉剂进行MECT治疗,氯胺酮组使用氯胺酮为麻醉剂进行MECT治疗.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1~8次后的临床指标,制作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汉密尔顿抑郁测量(HAMD),认知功能表包括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与汉诺塔(TOH)测验,以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水平.结果 两组病人进行治疗2次后血清中BDNF无明显变化;在第4次治疗后氯胺酮组BDNF的水平较异丙酚组高(P<0.05);在第8次治疗后,两组病人BDNF水平均有升高,其中氯胺酮组显著高于异丙酚组(P<0.05);氯胺酮组病人WCST评分完成分类数高于异丙酚组,异丙酚组病人总错误数高于氯胺酮组(P<0.05);TOH评分两组各项分类数据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治疗后两组病人HAMD评分值均有降低,氯胺酮组病人HAMD分值均低于异丙酚组(P<0.05).结论 在MECT中使用氯胺酮为麻醉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病人可提高病人血清中BDNF浓度水平,快速降低病人HAMD评分,能有效提高病人认知功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剖宫产患者泌乳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剖宫产舒芬太尼术后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对血浆泌乳素(PRL)浓度的影响.方法: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孕妇300例,随机分为PCIA组、PCEA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Ramsay评分法测评患者镇静程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术前、术后24h及48h血浆PRL浓度.结果:2镇痛组术后24h、48h血浆PRL水平显著较对照组高.结论:舒芬太尼术后静脉和硬膜外镇痛能促进PRL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纳布啡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预处理对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后急性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该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Ⅰ期和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纳布啡组(N组)和纳布啡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组(L组),每组24例。麻醉诱导前,L组静脉注射纳布啡+酮咯酸氨丁三醇,N组静脉注射纳布啡,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时使用电子测痛仪(Von Frey)测定前臂内侧及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于术后30 min、术后6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估疼痛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6、24和48 h前臂内侧及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术后30 min、6 h和24 h的NRS及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组和L组术后6、24和48 h的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及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均高于C组,术后30 min、6 h和24 h的NRS均低于C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少于C组(P < 0.05)。L组在术后6、24和48 h的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高于N组,术后30 min、6 h和24 h的NRS均低于N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少于N组(P < 0.05)。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纳布啡预处理,可防治VATS术后发生的急性痛觉过敏,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预处理对减轻罗库溴铵注射痛及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01~2019-06在该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B1组(予布托啡诺20μg/kg)、B2组(予布托啡诺30μg/kg)和C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30例。比较三组在给予布托啡诺前(T0)、注射布托啡诺后即刻(T1)、注射罗库溴铵前即刻(T2)、给予罗库溴铵即刻(T3)、注射罗库溴铵2 min后(T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并应用Ambesh评分法对三组的注射痛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三组MAP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B1组的幅度高于B2组而低于C组,三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组HR呈下降后轻度升高继而又下降的趋势,C组HR在T 3时点升高幅度大,B1、B2组HR较C组波动小,三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SpO2整体均呈逐渐升高趋势,C组在T3时点出现降低,三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注射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组注射痛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而B2组注射痛发生率显著低于B1组(P<0.05)。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预处理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发生率,减少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波动,且30μg/kg处理效果优于20μg/kg。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