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主动脉夹层血肿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误诊情况、影像学诊断及内科治疗。结果  86.1%的病例有高血压史和现症高血压 ,其中合并冠心病 7例、糖尿病 4例、高脂血症 17例 ;88.9的病例有胸、腰背或腹痛并呈游走性 ;经治疗病情缓解出院 2 8例 ,占 77.8% ;死亡 8例 ,病死率为 2 2 .2 %。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发现内膜撕裂口、钙化的内膜内移或真假腔 ,是确诊主动脉夹层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意识和诊断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以及诊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32例肺动脉栓塞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主要病因 ,病死率 34 .4 % ;误诊率 75% ;误诊与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结论 医生的诊断意识不强和诊断水平不高有关 ,提高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意识和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阈下刺激定位慢径消融靶点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阈下刺激 (STS)定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慢径消融靶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VNRT患者 6例 ,经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 ,将大头电极放在冠状窦口下缘与希氏束之间的中下区域进行标测 ,测定该点的起搏阈值后 ,诱发AVNRT ,然后发放STS终止AVNRT ,在终止位点处试消融 ,观察STS标测消融的有效性 ;在非终止位点处 ,结合局部心内电图判断是否进行试消融 ,如在非终止位点处试消融 ,观察STS标测的可靠性。同时观察STS标测定位的安全性。结果 :在 6例患者中 ,有 3例STS终止了持续性AVNRT ,且在终止位点处试消融并获得成功 ;有 5例共在 10个位点处发放了STS ,其中在 9个位点未终止心动过速 ,在这些非终止位点处试消融均未获得成功 ,非 1个位点出现了心房夺获。所有患者在STS标测过程中 ,未出现心房颤动、心动过速的加速或心室颤动等现象。结论 :STS终止AVNRT的位点是判断消融靶点的一个良好的电生理学指标。STS标测定位是安全、有效和可靠的一种方法 ,值得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氏现象(周期)最常见于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传导系统其它部位产生文氏现象的机会较少(1),而室早折返通路文氏现象更为少见,虽然文氏周期多连续依次重复出现,但室早折返通路中文氏现象多间歇性出现(2),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典型病例ECG分析例1,患者,男,55岁,临床诊断为冠心,ECG示:窦性加异位节律,具有频发室早,肢体导联低电压,心肌损伤等心电图改变,特殊的是在V_3、V_4导联中(图1),除异位心动间只扦有一个窦性心动者外,室  相似文献   
5.
改变在体兔左心室后负荷对其电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改变在体兔左心室后负荷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左心室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改变左心室后负荷,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测定左心室舒张阈值(VDT),相对不应期(RRP),有效不应期(ERP)及其不应期离散和心室纤颤阈(VFT)。结果:逐级增加左心室后负荷(AB级)可使左室空间RRP,ERP离散增加(B级,P<005),VFT降低(B级,P<001);各实验动物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B级);而逐级减小左室后负荷(CD级),心室电生理参数无变化(P>005),各实验动物亦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增加左心室后负荷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空间不应期离散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经食道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无创伤性的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的检查手段。检查时,主要是通过心电示波器监测该检查过程中Ⅱ导联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在测量诸如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等心电生理指标时,可同时使用心电图机记录体表心电图。由于该检查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不可能在此过程中,不间断地用心电图纸记录体表心电图,即使能,也给结果分析带来极大地困难和不便。为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试用动态心电图仪记录体表心电图。1 资料与方法本组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悸原因待查1例)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生机制复杂,起源部位多样,统计资料显示右室流出道性(RVOT-VT)占多数.然而,对于RVOT-VT生理机制的认识、心电图的判定及特异治疗方式仍未有较好解释.如今,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大量高新仪器的广泛应用,临床工作中对它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式亦有显著更新与改进.本文现就RVOT-VT发生的电生理基础、病理生理、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方法的效率。方法:以12只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每只骨髓血平分3份,以全血细胞培养法、不连续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和Fi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分离,对克隆形成率、首次传代时间、16 d培养细胞数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不连续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在各项指标中均优于Fi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血细胞培养法,且成功率最高。结论:不连续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成年兔穿刺获取BMSCs最合适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在体兔心脏模型研究利多卡因对室颤(VF)自限性的影响.方法 在使用利多卡因前后测定a(左室前壁)、b(左室心尖部)两部位的心室舒张期阈值(VDT),心室相对不应期(VR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不应期离散(RPd),心率(HR),左心室压力(LVP),随后,用脉冲串刺激诱发VF,观察诱发VF的致颤阈值(VFT).结果 在体兔心脏模型和使用利多卡因前比较,VRRP及VERP延长(P<0.05),RRPd及ERPd缩小(P<0.05),VFT明显提高(P<0.01),LVP无变化.与使用利多卡因前比较,室颤的频率增快,室颤波的高度增加,室颤波的宽度变窄(P<0.01),室颤持续的时间缩短(P<0.01).结论 使用利多卡因,心室的不应期延长,其离散度缩小,VFT提高,VF不易诱发.  相似文献   
10.
八厘麻毒素对离体灌注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八厘麻毒素 (Rh)对离体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 使用Langendorff离体兔心脏灌流模型 ,观察并记录用含Rh浓度为 0 34μmol·L-1和 0 6 8μmol·L-1的K H灌注液灌注兔心脏时 ,其对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 用含Rh浓度为 0 34μmol·L-1的K H灌注液行Langendorff灌注 ,ARRP和AERP明显延长 (P <0 0 5 ,P <0 0 1) ;转用含Rh浓度为 0 6 8μmol·L-1的K H灌注液行Langendorff灌注 ,ADT ,VDT均明显升高 (P <0 0 5 ,P <0 0 1) ,且ARRP ,AERP ,VRRP和VERP均明显延长 (P <0 0 5 ,P <0 0 1)。结论 Rh能直接作用于心肌 ,升高心房和心室舒张期阈值并延长心房、心室不应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