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并完善骨质疏松症 (OP)动物模型,观察SD大鼠OP模型血清学中雌激素(E2)和关节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表达,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20只4个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OP模型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法),每组10只.2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右股骨近端利用双能X线骨扫描仪进行骨密度检测,取左股骨髁关节骨组织行光镜组织形态学观察,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E2的含量,免疫组化即用二步法观察各组大鼠左股骨髁关节骨组织中TGF-β1的分布,采用图像分析仪比较TGF-β1在骨微量环境中积分光密度值(IOD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P模型组SD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加重,骨小梁局部区域变细,排列较紊乱,出现较多的断裂点.股骨近端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模型组血清中E2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骨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TGF-β1和E2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同时患有骨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立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疾病模型模拟临床中绝经妇女病变的基本特征,将为临床中更好的防治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提供帮助。 目的:尝试建立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观察,于2008-08/2009-01在新疆医科大学科研中心、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完成。 材料:40只4月龄雌性SD大鼠,体质量(210±10) g,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症组、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 方法: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先行背部两侧腰椎旁1.5 cm处纵行切口入腹,切除双侧卵巢,结扎卵巢动脉制作骨质疏松症模型。1个月后依次切开左膝关节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纵向切开关节囊,在直视下切断前交叉韧带,摘除半月板,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制作骨性关节炎模型,置于温暖环境,抗生素皮下注射3 d,并驱赶1个月。骨性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症组分别按照上述方法制作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待大鼠6月龄时,取左膝股骨髁关节软骨做光镜、电镜观察,取左侧股骨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 结果:3组模型大鼠关节软骨变薄、退变,骨质疏松症组、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骨小梁稀疏,排列紊乱,骨小梁及骨皮质松解。骨性关节炎组及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切线层大部分缺失,移形层受损严重,细胞肥大,大量簇集,大量毛细血管侵入软骨下骨及钙化层,甚至突破潮线;骨质疏松症组可见关节软骨切线层变薄,并出现双重潮线。骨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关节内髁部软骨细胞异形性增多,表现为细胞核形态不规则、细胞器减少,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分布不均匀,胞质内可见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胞浆内微丝堆积,可见脂滴和糖原颗粒,胶质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大量软骨细胞凋亡。3组模型大鼠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P < 0.05)。 结论:成功建立了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目前仍面临挑战,为获得良好的力线及恢复恰当的软组织平衡,需制定个体化的置换方案。目的:观察个体化设计一期关节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关节外畸形安全及可行性。方法:纳入膝骨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关节外畸形患者8例,根据置换前计划,5例患者进行关节内代偿截骨治疗,3例患者行关节外矫正截骨,记录肢体多平面畸形和软组织条件。主要评估指标包括 HSS评分,WOMAC评分和力线偏差。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29个月,患者HSS评分从置换前32.5分提高至置换后87.5分,WOMAC从置换前的37.1分提高到置换后88.8分(P〈0.05)。力线偏差(无论是内翻或外翻)由置换前的17.1°变到置换后1.4°(P 〈0.05)。所有患者关节外矫正截骨的病理3个月内截骨端愈合,无置换后感染,假体松动或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仅1例患者残留5°膝过伸。结果证实,依据个体化的置换前计划,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关节外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与保守疗法两种方式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2月~2009年12月该院收治的45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应用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4、8、12周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4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6个月(6.0~26.0个月).治疗组改善率达90.5%,对照组75.0%,两组治疗后Constant-Mudev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8.5±16.3)与(64.5±14.7)分,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相对于保守治疗而言,该疗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建立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模型,有利于对其进行辨证施治研究。目的: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建立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方法:选择2月龄雌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膝骨关节炎组和复合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的Hulth造模法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去卵巢法建立肾虚模型,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法建立血瘀模型。复合模型由上述3种模型复合而成,先建立肾虚模型,8周后同时进行血瘀模型与骨关节炎模型造模。结果与结论:复合模型组大鼠在肾虚模型建立后第3周时出现精神萎靡、活动不灵活、便溏等表现,在血瘀模型建立后第6周时大鼠出现皮毛无光泽、喜背光、舌质瘀紫、尾色及爪甲瘀青,体质量下降;低切还原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血流缓慢、循环障碍特点;组织学染色观察发现膝骨关节炎组关节软骨结构有一定破坏但轻于复合模型组。可见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肾虚血瘀型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而肾虚血瘀加重了膝骨关节软骨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背景: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做单侧置换后,很大一部分患者未作二次对侧置换,有很多影响因素。目的: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一期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未行二期对侧膝关节置换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纳入初次一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28膝,假体均采用施乐辉公司普通型,所有患者一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内未行二期对侧膝关节置换。记录置换前后HSS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同时对28例患者未行二期膝关节置换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结论:2例失访,2例在外院行对侧膝关节置换,最终随访24例24膝,平均随访12.6个月(12-19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与HSS评分置换后与置换前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P=0.409)。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患者选择二期手术因素,单因素随访结果围手术期疼痛是主因占到95%以上;多因素随访结果:围手术期的疼痛占95.8%,心理因素占87.5%,医院的软件条件占70.8%,3项原因平均占总因素的84.7%。说明24例24膝未行二期膝关节置换影响因素中置换后围手术期的疼痛、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医院的软件条件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维医异常体液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参照西医诊断标准将46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维医异常体液分型。中医分为肾虚髓亏型、阳虚寒凝型、瘀血阻滞型;维医分为异常血液质、异常粘液质、异常胆汁质、异常黑胆质。分别由骨科中医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师和维医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盲法症候分型。结果: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阳虚寒凝型233例(50.43%)瘀血阻滞型160例(34.63%)肾虚髓亏型69例(14.94%);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特征:异常粘液质218例(47.19%)异常黑胆质194例(41.99%)异常胆液质36例(7.79%)异常血液质14例(3.03%)。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侯分型与维医异常体液分型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镇痛方案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中医药镇痛方案(中药+推拿+电针)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单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1周至术后第14天给予基础镇痛治疗(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组予基础镇痛治疗+中医药镇痛方案(中药+推拿+电针),术前、术后分别记录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和膝关节活动度(ROM值).结果:治疗组术前1 d、术后第3、7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术后第10天VAS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3天膝关节ROM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术前1 d、术后第7、10天膝关节ROM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应用中医药镇痛方案可以减少运动状态疼痛评分、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成人骨关节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年—2014年2月)、EMBase(1990年—2014年2月)、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年—2014年2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信息并进行交叉核对。参照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绘制纳入文献质量的风险评估图。使用Meta-Disc软件(version 1.4)进行Meta分析,对提取出四格表资料的文献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Q指数(即Q*值)。结果 初检出132篇文献,最终纳入9篇文献(英文8篇、中文1篇),包含605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参考标准偏倚、多种参照偏倚、不同证实偏倚、合并偏倚、评价偏倚及退出发生偏倚的可能性较小|而疾病进展偏倚的可能性为中等。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文献间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均存在异质性(灵敏度和特异度的Chi-square值分别为43.2、60.7,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的Cochran-Q值分别为34.6、35.7、24.3,I2分别为81.5%、86.8%、76.9%、77.6%、67.1%,P<0.001)。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及其95%CI分别为0.75(0.69,0.80)、0.86(0.82,0.90)、6.56(3.34,12.88)、0.30(0.18,0.50)、31.19(11.30,86.09)。SROC AUC为0.907 2,Q*值为0.839 0。0.25~0.30 μg/L组的诊断比值比最高〔33.71(13.25,85.73),P=0.648〕,SROC AUC(0.919 0)和Q*值(0.852 2)最大。结论 PCT对成人骨关节感染诊断效能较高,临床上需要注意联合PCT和其他诊断指标,以进一步提高成人骨关节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