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诃子水提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p5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诃子水提物干预人肺癌A549细胞为实验组,未经干预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10、1、0.1、0.01μg/ml诃子水提物分别作用24、48、72 h A549细胞后的增殖抑制率;Real-time PCR法检测p53在不同浓度诃子水提物作用前后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增加水提物浓度,抑制率随之上升;PCR法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p53的mRNA表达量上调;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p53蛋白表达增多,并与水提物浓度成正比。结论:诃子水提物能诱导A549细胞凋亡,可能与p53基因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在无法实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手术治疗的大肝癌(〉5cm)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射频消融前后结合超声造影的方法,术后随访并定期复查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和超声造影或者肝脏增强CT。结果58例中无一例发生与射频消融相关的死亡,22例达到完全消融(37.9%,22/58)。共51例(87.9%,51/58)获得随访,随访至2012年5月,随访时间(12.6±6.4)个月(2~21个月),随访12个月以上患者有20例(39.2%,20/51),有10例(19.6%,10/51)无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的迹象。22例达到完全消融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13.6±10.4)个月(3~21个月);36例未能达到完全消融的患者中,有19例随访期间死亡,生存时间(8.3~6.1)个月(4~16个月)。结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手术的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作为一种有效、安全治疗方法,部分能达到完全消融的效果,而部分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适用于动物肢体末端血管铸型标本制作的最佳灌注剂配方。方法采用3种改良灌注剂铸出大量肢体末端血管铸型标本,并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技术观察对所得不同标本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改良环氧树脂灌注剂铸出的标本色泽光亮,晶莹剔透,充盈饱满,血管细小,分支显示清晰,细小血管可观察至11-12级;采用过氯乙烯与自凝牙托材料混合灌注剂铸出的标本外形美观,血管饱满,色泽光洁,疏密有度;采用塑料(ABS)-碘灌注剂铸出的标本粗管道盈满,细小分支末端柔韧不易折断,色泽亮丽。结论3种改良灌注剂的铸型质量均较高,优劣差异不显著。前2种改良灌注剂使用操作简便,对环境要求较低;第3种改良灌注剂铸出的标本既可进行显微技术观察,还可进行CT三维成像,是一种适宜CT三维图像重建和标本铸型的优良灌注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小柴胡汤对C6细胞生长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定量PCR检测miR-34a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检测p53、剪切后的caspase3、caspase9、Bcl-2及Bax表达。结果:小柴胡汤对C6抑制作用的最适宜质量浓度和时间为100 mg·L~(-1),36 h。miR-34a表达水平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作用8 h时的miR-34a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作用0 h、4 h的表达量(P0.05)。小柴胡汤对Bcl-2蛋白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 h、8 h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0 h表达量(P0.05),而在8 h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0 h和4 h表达量(P0.05)。而对p53、剪切后caspase3、caspase9、Bcl-2及Bax的表达则为促进作用,在4 h、8 h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0 h的表达量(P0.05)。结论:小柴胡汤能通过p53/caspase途径抑制C6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紫外线照射后人皮肤表皮细胞基因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关键基因,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获取2个紫外线照射后人皮肤表皮细胞株HaCat的基因芯片数据集,第一个基因芯片数据集采用R软件筛选出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另一个基因芯片数据集也采用同样的方法筛选出DEGs,将两者DEGs取交集,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通过筛选,获得紫外线损伤HaCat的关键基因。结果 GSE198792筛选获得的DEGs有486个(上调246个、下调240个),GSE138800筛选获得的DEGs有90个(上调33个、下调57个)。两者取交集筛选获得20个基因。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蛋白质转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的调控、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负调控以及对病毒的防御有关,KEGG通路主要与磷酸戊糖途径相关。筛选出了ISG15、IFI6、TKT、LAP3、SAMHD1、BAG3、ALDOC 7个关键基因。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紫外线对人皮肤表皮细胞作用的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究成年羊蹄部动脉血管起源、分支、分布、走向及血管床构筑特征,为哺乳动物比较解剖学和蹄病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和管道铸型技术对羊蹄部动脉血管床构筑进行系统观察和测量.结果:成年羊前肢蹄部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第3和第4指枕动脉、第3和第4指掌侧固有动脉、远指节骨终动脉弓、中指节骨掌(背)侧动脉、第3和第4指掌远轴侧固有动脉;后肢蹄部的趾枕动脉多数由第3和第4趾背轴侧固有动脉,少数由趾间动脉分出,趾枕动脉后的分支与前肢蹄部相应血管分支基本相同.结论:羊蹄部动脉在前肢主要是第3和第4指枕动脉以及第3和第4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延续和分支,后肢主要是趾背侧第3总动脉的直接延续和分支,各级动脉分支相互吻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脉血管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蒙药塔布森-2(tabson-2 decoction,TBD)中隐绿原酸、绿原酸、新绿原酸、异绿原酸C、1,5-二咖啡酰奎宁酸、咖啡酸、3-羟基肉桂酸、二氢咖啡酸8个苯丙素类成分的肠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检测肠吸收液中8个化学成分的含量,计算各成分在各肠段的累计吸收量、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渗透系数。结果:在同一浓度下8个成分的最佳吸收部位基本为空肠或十二指肠,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相结合。结论:肠道对TBD中8个苯丙素类成分均有肠吸收,空肠和十二指肠可能是其主要吸收部位。本研究可为TBD的药物临床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 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蒙药塔布森-2(Tabson-2 decoction,TBD)中苯丙素类成分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特性,初步阐明TBD的口服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Caco-2细胞单层细胞模型,通过UPLC-MS/MS分析TBD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成分,并建立U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TBD中吸收最好的9种苯丙素类成分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咖啡酸、二氢咖啡酸、3-羟基肉桂酸在Caco-2细胞中的含量,分别考察时间、浓度和P糖蛋白抑制剂对各成分的吸收影响。结果 研究发现咖啡酸、二氢咖啡酸的总摄取量在0~180 min为上升趋势,未呈现饱和;3-羟基肉桂酸在90 min左右吸收恒定趋于饱和;隐绿原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新绿原酸、绿原酸、原儿茶酸的摄取量约从90 min开始,随时间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与苯丙素类成分相比,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及环孢菌素A后对二氢咖啡酸的吸收产生了影响,说明二氢咖啡酸是P-糖蛋白底物。结论 TBD主要苯丙素类成分进入Caco-2细胞以被动扩散为主,主动转运为辅,且除二氢咖啡酸外其他8个成分的吸收过程不受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