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1.
赵桂斌  叶建新 《医学综述》2007,13(8):573-575
双泛素属于泛素相关蛋白,由两个泛素样部分前后融合而成,是p53基因的一个下游靶点,与人纺锤体聚集检测点蛋白(MAD2)非共价结合导致染色体不稳定,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以下仅就双泛素的结构、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其与p53基因、MAD2蛋白和肿瘤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为肿瘤的发生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FAT10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FAT10 mRNA在51例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癌旁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表达水平,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RT-PCR法检测FAT10在结直肠癌组织病例中表达阳性率为68.6%,在结直肠癌旁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7.6%和13.7%;(2)结直肠癌组织FAT10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旁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患者FAT10表达水平与未转移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肝转移组的结直肠癌与无肝转移组结直肠癌FAT10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FAT10表达水平还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FAT10水平随分期升高而升高。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所在部位、肿瘤大小及病理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性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FAT1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对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无表达或弱表达;测定FAT10的表达可能预测结直肠癌的发生潜能;结直肠癌组织中FAT10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关,提示FAT10基因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电烧伤是特殊烧伤,占烧伤患者总数的3%~5%,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烧伤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修复方式的特殊性,且电烧伤的病情重,复合伤多,常伴多系统、多脏器损伤,致残率高,应引起基层医师的重视。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41例电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基层医师对电烧伤诊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TEC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前后ER、PR、c-erbB-2的变化,探讨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共收集了4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患者化疗前行乳腺肿瘤粗针穿刺活检并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ER、PR+、c-erbB-2的表达。随后进行3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为多西紫衫醇75mg/m2iv,d1;表阿霉素75mg/m2iv,d1;环磷酰胺500mg/m2iv,d1;q21。化疗后评估疗效并对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通过同法检测生物学因子的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c-erbB-2均发生了改变,新辅助化疗前ER和PR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新辅助化疗后上调(ER:22.92%vs.18.83%;PR:20.83%vs.14.58%),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改变ER、PR、c-erbB-2的表达,本临床研究未发现ER、PR、c-erbB-2变化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肿瘤生长形式和肿瘤出芽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7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肿瘤生长形式分为非侵袭组(扩张型+中间型)与侵袭组(侵袭型);根据肿瘤出芽程度分为中低度组(低度与中度出芽)与高度组(高度出芽)。观察不同组别之间的临床参数、无病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总观察期为5年)差异,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非侵袭组与侵袭组之间,中低度组与高度组之间,肿瘤分化程度、合并T分期情况、合并N分期情况、肿瘤分期系统(TNM)分期级别、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低分化、合并T3+T4分期、肿瘤侵袭型生长与肿瘤高度出芽是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低分化、肿瘤侵袭型生长与肿瘤高度出芽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肿瘤侵袭型生长与高度出芽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指征,临床上应当注重对这类结直肠癌患者的随访密度、治疗方案等的优化,以此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手术指征、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75例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术后序贯以化疗、放疗、内分泌等综合治疗.结果 7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22~28个月无1例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美容效果优良率87.09%.结论 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带蒂横结肠间置代胃在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89例全胃切除行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分成2组:A组(46例)行带蒂横结肠间置代胃术;B组(43例)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比较2组术后一般情况、营养状况、生活质量、体质量、血液营养学指标及胃肠道症状.结果 术后6月检测血红蛋白、血浆蛋...  相似文献   
8.
应用国产双吻合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1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2002年5月至2008年3月应用国产双吻合器技术对116例直肠癌行结肠、直肠吻合保肛成功,疗效理想。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16例中男47例,女69例。年龄29~83岁,平均56·7岁。结合术前术中测量,肿瘤距齿状线<5 cm者31例(26·7%),5~10 cm者68例(58·6%),>10 cm者17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整形保乳技术和传统保乳技术的术后美容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实施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67例,其中应用乳腺腺体瓣转移等整复技术行保乳手术的30例作为试验组,实施传统保乳手术的37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美容效果评估为优良的患者分别为22例(73.33%)、16例(43.24%),评估为一般的分别为6例(20.00%)、14例(37.84%),评估为差的分别为2例(6.67%)、7例(18.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2.513,P =0.012)。试验组13.33%(4/30)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皮瓣坏死并发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1例、皮下积液3例;对照组5.41%(2/37)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各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0,P =0.484)。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对照组发现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试验组患者未发现术后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40)。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肿瘤整形技术进行保乳手术治疗,肿瘤治疗安全性高,美容效果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Oct4的表达同大肠细胞癌分型和分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27例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下对10例大肠癌组织病理标本进行Oct4表达的检测。结果绝大多数(25/27)的大肠癌细胞癌标本中有4.5%~5.5%的Oct4阳性细胞,RT-PCR显示9例大肠癌组织在相应位置均出现目的基因Oct4的条带,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并没有出现条带。Oct4表达的阳性率及强度与大肠癌分期和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大肠癌组织中有少量表达全能干细胞标志物的细胞,是否为大肠癌干细胞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