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参数督脉走罐对亚健康人体背部局部皮肤血流量影响及规律的变化,探讨走罐对机体阳气的影响。[方法]对20名亚健康成年人分别进行静息空白观察,以及罐压为-0.01~-0.02 MPa,走罐时间为5 min,罐压为-0.02~-0.03 MPa,走罐时间为5 min,罐压为-0.02~-0.03 MPa,走罐时间为3 min的督脉走罐,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干预方法对亚健康人体大椎穴、身柱穴及大椎与身柱连线的中点,在走罐后即刻、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量的变化。[结果]走罐后皮肤局部血流量升高(P<0.05),随时间延长血流量逐渐降低。不同参数督脉走罐对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压力较大或刺激时间较长时,血流量的变化反而较小。3个观察点在静息状态下血流量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压力刺激时大椎穴与身柱穴从走罐后15 min起,血流量存在区别,且走罐后大椎穴变化幅度大,身柱穴维持高峰时间长。[结论]1)不同的走罐方法对督脉阳气的调节是不同的。2)走罐后皮肤局部血流量增加,机体阳气功能增强。3)穴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因其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度大,迁延难愈,费用高昂,备受全球关注。探索安全有效持久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IBD病机复杂,包括肠黏膜损伤、内环境紊乱、炎症反应等,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也是IBD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铁死亡作为一种新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特点表现为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氧化还原系统失衡,有研究表明,抑制肠上皮细胞铁死亡可以起到肠黏膜保护作用,靶向干预铁死亡或许是治疗IBD的新方向。IBD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皮质类固醇、氨基水杨酸盐、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但是易耐药、不良反应较多,而中医药具有价格低廉、耐药性低、不良反应少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IBD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学者证实中医药可以抑制铁死亡的发生,最新研究表明中医药一方面可以抑制肠道细胞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肠道黏膜抗氧化、抗炎能力,从而起到治疗IBD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或许通过干预铁死亡治疗IBD。该文通过探讨中医药干预铁死与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讨论铁死亡在IBD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IBD的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动物实验是针灸基础研究的方法之一,而目前在实验中,动物穴位的定位方法尚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从针灸的学科发展、国际化以及穴位定位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手段3个方面阐述研制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国家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研制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国家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走罐疗法对干预亚健康状态的效果。方法对12名亚健康状态患者进行两侧膀胱经及督脉走罐,观察走罐前后亚健康状态评分量表、疼痛评分视觉模拟标尺、血流变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亚健康状态评分量表、疼痛评分视觉模拟标尺、全血黏度200、血浆黏度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1、全血黏度5、全血黏度30较治疗前降低,Ig G、Ig A、Ig M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走罐对改善机体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5.
动物实验是针灸基础研究的方法之一,而目前在实验中,动物穴位的定位方法尚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从针灸的学科发展、国际化以及穴位定位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手段3个方面阐述研制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国家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研制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国家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瘀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临证治疗常以活血化瘀方药为基本药物。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方药除了祛除瘀血,还可缓解气虚症状,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文献显示具有活血化瘀、温阳活血、补肾活血、清热活血作用的方药可调节心肌能量代谢,促进三磷酸腺苷(ATP)生成。而能量归属于气的范畴,并参与了气化过程,这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能量代谢,促进气化有关。此外,中医古籍亦表明活血化瘀方药可祛除瘀血,调畅气机,令气血调和,气脉常通,促进气化,进而改善气虚症状。基于能量代谢探讨活血化瘀方药改善气虚症状的机制,不但丰富了中医理论,也为临床提供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