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Bcl- 2、P53 蛋白的表达状态。方法 以SP免疫组化法对 41例患者及 11例对照骨髓细胞Bcl- 2、P53 蛋白进行检测 ,高倍镜下计数 5 0 0个细胞 ,P53 阳性细胞≥5 %为阳性病例 ,Bcl- 2≥ 10 %为阳性病例。结果 Bcl- 2蛋白表达率在小儿ALL、ANLL及ALL高危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0 1,P <0 .0 1) ,ALL标危型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 ,但ALL高危型高于标危型 ,ANLL高于ALL(P <0 .0 5 ,P <0 .0 5 )。P53 蛋白表达率在ALL、ANLL、ALL高危型及标危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ALL高危型与标危型及ALL与ANLL之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P53 突变及Bcl- 2表达增强参与了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的恶性转化 ,但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表达状况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自愿受试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缓解前后骨髓细胞VEGF的表达状况并随访预后。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15例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组。结果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780、P<0.0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阳性表达状况与骨髓中原始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0.536);一个标准化疗后ALL组、ANLL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分别为6.7733、6.6294;p均<0.01),仍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2.7829、3.8985;p均<0.01);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前表达显著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t分别为2.0580、5.1890、p均<0.05),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后VEGF表达下降,但较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t=1.3158、p>0.05),显著高于化疗后缓解组患者及对照组病例(t分别为4.1191、4.7760、p均<0.01)。随访3年VEGF高表达组死亡及复发等不良预后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χ2=2.7619、p<0.05)。结论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高表达,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疾病状态和预后;化疗未缓解组持续高表达,化疗缓解患者表达明显下降,血清VEGF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白血病发生、是否难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Bcl 2、P5 3蛋白表达与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法对不同组骨髓细胞进行Bcl 2、P5 3蛋白检测。结果 Bcl 2、P5 3蛋白表达率在初治组与难治复发组均显著大于缓解组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0 1) ;难治复发组Bcl 2、P5 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初治组 (P <0 .0 5 ) ;Bcl 2蛋白表达率在初治组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显著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而在难治复发组中无差异。在随访中 ,Bcl 2、P5 3蛋白同时阳性者 ,6周内均未缓解 ;两种蛋白均阴性者 ,缓解率达 10 0 % (P <0 .0 5 ) ,随访 3年 ,均持续完全缓解。结论 检测骨髓细胞Bcl 2、P5 3蛋白表达水平 ,可预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效果及预后状态  相似文献   
4.
《小儿医源性疾病》浅评新乡医学院儿科系(453003)贾汝贤,郭学鹏医源性疾病既往长期被临床忽视,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药物不断问世,多种新的诊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医源性疾病,特别在儿科领域,显得更为突出。《小儿医源性疾病》一书的问世,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肝豆状核变性 2 8例骨骼 X线表现及碱性磷酸酶 (AKP)检测结果 ,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2 8例中男 17例 ,女 11例。年龄 4~ 14a。确诊依据 :铜蓝蛋白氧化酶活性、K- F环及临床表现 ,作出判断 [1 ] 。二、临床表现 :肝病 2 2例 ,表现为慢活肝、肝硬变。神经系统表现 1例 ,表现为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溶血性贫血 2例 ,溶血与肝损害同时发生 ,表现为严重溶血、休克、急性肝衰竭、肝性昏迷。关节症状起病 3例。关节症状者 5例 ,均表现为背部或关节疼痛。三、实验室检查 :2 8例铜蓝蛋白氧化酶活性 5 .8~ 35…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液体疗法随着医学技术、围产新生儿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临床医学实践的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门比较精细的临床应用学科。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不够成熟,除一般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外,体液代谢,酸硷平衡方面,具有更显著的特点,因此液体疗法不同于其他年令时期,在液体量与液体成分方面,都更加要求准确,合乎生理需要,如临床掌握不当测液体疗法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会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上屡有所见,新生儿则更为突出。因此儿科工作者,熟习和掌握新生儿液体疗法十分必要。一、新生儿体液生理特点 1.新生儿体液总量及其分布:新生儿体液总量大,约占体重的80%,细胞外液含量高,占体重的40%,生后随日龄增加,细  相似文献   
7.
当 2 1世纪的曙光展现在眼前之际 ,中国小儿血液研究艰辛的步伐 ,又呈现出新的起点。值此世纪之交 ,回顾我国小儿血液研究 ,在秦振庭教授的全力带动下 ,以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 ,在全国掀起了以民间力量创办小儿血液研究的宏图大业 ,在小儿血液临床与科研的道路上 ,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这在全国医学科技领域 ,真可谓独树一帜的典范。历经 2 0余载 ,矢志不渝 ,一位 8旬有余的老科学家 ,至今兢兢业业带动全国小儿血液工作者 ,埋头苦干不断前进 ,感人至深。全国小儿血液研究自 1 988年在河南新乡召开全国小儿血液研究科研工作研讨会正…  相似文献   
8.
有机氟农药属剧毒类农药,主要品种有氟乙酰胺、氟醋酸钠,经口或皮肤进入人体,吸收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酶系统,引起一系列中毒表现。随着有机氟农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毒病例较前增多,为了高提对该类农药中毒的诊断、治疗水平,现将我院收治的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均属误服重型8例,轻型2例。其中6例有食入本品毒死之猪肉病史,4例有误食以本品当碱面制作之油条与馒头病史,其中成人4例,小儿6例,食毒死猪肉患者多在2~12小时后发病,仅1例20小时后发病。食油条馒头患者均在半小时后发病。1例9岁患儿起病后频发抽搐,死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症的治疗作用;研究背景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治疗多为常规量强的松口服,但许多病倒无效。选用激素类型及剂量来提高疗效已成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疫治疗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地塞米松1~2mg/kg,每日1次静滴,连用7~10天减量,2~3周后改强的松。服渐停药。对照组为常规量强的松口服。治疗期间每周查血常犯、血小板2次。结果治疗组34例,有效30例(88.24%),其中慢性型12例;对照组40例,有效22例(55.00%),慢性型4例。经过统计学处理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疾显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且对常规强的松口服无数者仍能获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 (L 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方法 对96例ALL患儿测定L asp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抗凝血酶Ⅲ (AT Ⅲ )及蛋白C(PC)。PT及APTT应用血凝分析仪测定 ,血浆AT Ⅲ及P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L asp治疗后PT延长 18例 ,缩短 2 2例 ;APTT延长 2 1例 ,缩短 17例 ;AT Ⅲ活性降低 5 1例 ,PC活性低 2 0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 asp对ALL患儿凝血及抗凝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且导致抗凝功能障碍者比例高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