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房粘液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 ,其发病率大约为 0 .0 5 % [1] 。据统计 ,约 75 % 80 %位于左房 ,10 % 2 0 %位于右房 ,5 % 10 %位于双房、左右心室或多心腔。 1980年 2月 - 1999年 8月 ,我院共收治右房粘液瘤 11例 ,均施行手术治疗。治疗经验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在 19年间 ,共收治心脏粘液瘤 15 0例 ,位于右房者 11例 (约占 7.3% )。其中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16 5 9岁(平均 41.8岁 ) ,体重 3875kg(平均 42 .6kg)。 11例中良性粘液瘤 9例 ,恶性粘液瘤 2例 (均经病理诊断 )。症状持续时间1周 7年。入院时…  相似文献   
2.
心脏临时起搏电极导致右心房血栓误诊右心房粘液瘤一例阎德民谷春久袁翼华仓伟柯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5岁。1996年3月9日诊断为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入院两周前冷水浴后出现畏寒、高热、胸闷和心跳慢,当时心率32次/分,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3.
150例心脏原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阎德民  修宗谊  谷春久 《肿瘤》1999,19(4):196-198
总结150例心脏原发肿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通过病史、体征、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148例手术治疗,145例用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同期4例行二尖瓣置换,1例行肺动脉瓣置换,2例3个肢体经股动脉取瘤栓。结果2例等待手术时死亡,148例手术病人中10例死亡(1993年后60例无死亡),经手术切除者137例得到治愈。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出心腔内心脏肿瘤最有效方法,心腔外心脏肿瘤主要靠X线或CT检查,一旦确定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1 一般资料 我们对2例左房粘液瘤合并股动脉栓塞的病人进行同期根治。现报告如下。 例1 女性,41岁,960921入院,诊断左房粘液瘤,左髂动脉栓塞。入院前一天游泳时发现左下肢突然麻木,疼痛,不能活动。后经彩色多普勒确定为左房粘液瘤,彩色血管超声确定左髂动脉栓塞。 例2 女性,26岁,960128入院,诊断左房粘液瘤,术前检查期间于1月29日晨起出现双下肢麻木,温度低,疼痛。经超声诊断为左房粘液瘤、双髂外动脉栓塞。2 手术方法 2例病人分别于栓塞后 216 h和 8 h,全麻生效后先经股动脉切口(例2采用双侧股动脉切口),切开前两例股动脉均无搏动,切开后均无血液流出,证实为完全梗阻,用5F规格Fogarty导管向上插入高度超过脐以上水平,气囊冲水后向外牵拉。例1取出4cm长血管铸型样瘤块及黄豆粒大小瘤块。例2同样方法取出大量瘤块,均经病理证实。近远端均用1%肝素液冲洗,股动脉切口缝合,循环后两侧股动脉搏动良好。 正中胸骨切口,全身3mg/kg肝素化,全身血流降温。阻断循环,经右房切开,切开房间隔切除左房粘液瘤,两例瘤体均为粘液胶冻样,大小分别为5×6×8cm~3和3×4×6cm~3,房间隔以绦纶片修补,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4 min和 32min。3 结果 术后人工呼吸机分别辅助 18和 24 h,例  相似文献   
5.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对二尖瓣装置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左心室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Lillehei等在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二尖瓣置换术(conventional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C)基础上提出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ith preservation of subvalvular apparatus,MVRP)。我们选择了各方面因素差异不大的近10年作为观察时限,从心功能恢复和术后生存两个方面对MVRP及MVRC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术前 2 4h特异输注与环孢酶素A(CsA)联合应用研究其对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组为CsA/红细胞 ,CsA/全血 ,以及红细胞 ,周围淋巴细胞 ,全血 ,低剂量CsA ,空白对照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术前给予相应的供体特输注 (DST) ,空白对照组注射PBS液。心脏移植方法采用耳后方法 ,实验终止后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受体血清中的TNF α。结果 单独DST组 ,低剂量CsA组和空白对照液组之间的TNF α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CsA/DST组的含量明显低于低剂量CsA组 ,空白对照PBS组和DST组 (P <0 .0 1) ,其中CsA/周围淋巴细胞组中TNF α含量为最低 2 .3 9± 0 .49(P <0 .0 1)。结论 术前 2 4h单独输注DST并不能降低受体血清中TNF α的含量 ,然而DST和CsA联合应用可以降低受体血清中的TNF α含量 ,其中以周围淋巴细胞和CsA联合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常规方法 ,但是由于所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 ,导致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治疗常用的血管为大隐静脉 +乳内动脉为标准手术术式。然而诸多原因限制 ,有时大隐静脉不适合作为移植材料。本研究对大隐静脉与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进行比较。方法 接受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35例 ,平均年龄 77岁 ,接受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15例 ,平均年龄 75岁 ,二组之间 ,体重 ,心肌梗死病史 ,心功能 ,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平均移植血管数没有明显差别。结果 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和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之间 ,乳内动脉的五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 96 %和94 % ,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大隐静脉的通畅率为 70 % ,上臂头静脉为 4 8% ,二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 (P>0 .0 5 )。结论 通过两组间的 5年累计通畅率的比较 ,我们认为在高龄病人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效果差 ,术后通畅率低 ,但可以作为移植血管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狭窄交界切开术的经验。方法对177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实行了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狭窄交界切开术。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无低心排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杂音完全消失8例,余均残留2-4/6收缩期杂音。术后随访表明,术后跨瓣压差均在30mmHg以下,无或仅有轻度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均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狭窄交界切开术是安全、可靠的术式,对确诊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且无重度右室流出道狭窄,尤其经济条件差无法承受较高治疗费用的病例而言,仍是可以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心脏起搏后并发右心房血栓比较少见,现将我院1例临时右室心内膜起搏后发生右房内大块血栓并行手术取栓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前列地尔乳剂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脂肪乳剂 (Lipo PGE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I)的影响。方法 应用Langendorff鼠心脏灌注模型 ,将 3 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 (A组 )、再灌注时K H液加Lipo PGE1组 (B组 )、停跳液中加Lipo PGE1组 (C组 ) ,各组分别平衡灌注 2 0min后灌注冷晶体停搏液 ,2 5℃缺血 5 0min ,再灌注 60min ,观察比较各组心肌I/R前后心率 (HR )、左室发展压 (LVDP)、左室压力变化速率 (△dp/dt)、冠脉流量 (CF)、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 (CPK)、乳酸脱氢酶 (LDH)含量及再灌注后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和ATP含量的变化、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Lipo PGE1改善心肌I/R后的收缩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ATP含量 ,促进SOD活性恢复 ,减少心肌细胞CPK和LDH的漏出及MDA的生成 ,减轻了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 Lipo PGE1通过其抗氧化和扩张冠脉作用可减轻MI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