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30例无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无起搏器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凝血因子VmC舌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植入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1、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和无起搏器组FⅧ:C、VWF和D-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起搏器组FⅧ:C、VWF和AT:A变化更甚.起搏器植入后第1天PT和PTT明显延长,FⅧ:C、VWF、FIB和D-D明显升高,AT:A和PLG:A明显降低(P<0.01):到第7天时PT明显缩短,AT:A和PLG:A明显升高,FIB和D-D还处于明显升高状态(P<0.01).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惠者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植入起搏器手术时会使这一状况加深,但随后可有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ⅠB)、凝血酶时间(TT)、血浆FⅤ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通过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检测凝血酶生成量;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并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PT和APTT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分别为17.9s/13.2s和46.9s/36s;FⅤ:C和FⅤ:Ag显著下降,分别为24%和28%;其父亲(Ⅰ1)、母亲(Ⅰ2)、妹妹(Ⅱ3)和儿子(Ⅲ1)FⅤ:C和FⅤ: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第13号外显子存在c.2390_2390delC杂合缺失突变(p.Pro798Leufs*13)以及第25号外显子存在c.6665A>G杂合错义突变(p.Asp2222Gly);其父亲和妹妹为c....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对胃癌病人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癌为常见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 ,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 ,手术创伤可使病人的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异常加重[1~ 3] 。本文对 2 5例胃癌病人手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 (Ⅷ∶C)、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 (PLG∶A)和D 二聚体含量 (D D) ,并与 2 6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分析 ,以探讨手术治疗对胃癌病人抗凝和纤溶系统有关指标的影响 ,给临床以参考。资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  正常对照组 2 6例 ,为我院健康体检者 ,年龄 30~ 65岁…  相似文献   
4.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时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检测43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肺癌患者在化疗治疗前及每个化疗疗程结束后第二天(共4个疗程,各疗程间隔3周)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199例健康成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化疗前PLT、PCT和PDW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MP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化疗后不同阶段各参数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并随着疗程的增加各参数均逐渐下降。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数量增多、体积变小,化疗使血小板数量和体积明显降低;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能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对临床能否进一步化疗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沉淀煮沸裂解法提取HBV核酸 ,探讨不同的临床标本和贮存条件对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NDA)结果的影响 ,为临床标本的收集和贮存提供依据。方法 按不同要求收集特定的临床标本 ,用本实验室使用的HBV DNA提取方法提取DNA模板 ,再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的含量。结果 经EDTA、中等含量肝素、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标本与相应血清标本测定HBV DNA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别均 (P >0 0 5 ) ,但高浓度肝素 (10 0 0U/ml)抗凝管结果显著降低 (F值为 2 5 96 ;P <0 0 5 ) ;溶血、高血脂标本、标本反复冻融、血浆 (清 )标本在室温下短期贮存 (48h内 )对HBV DNA含量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用本实验室使用的HBV DNA提取方法 ,可使抗凝剂及其它PCR反应抑制物质对HBV DNA测定结果影响降到最低 ,从而使临床无污染标本一般均可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HBVDNA荧光实施定量PCR测定的标本因素。方法 :按不同要求收集特定的临床标本 ,用沉淀煮沸裂解法提取DNA模板 ,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HBVDNA的含量。结果 :经EDTA、中等含量肝素、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标本与相应血清标本测定HBV DNA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F值分别为 2 .13、3.94、0 .76 ;P均 >0 .0 5 ) ,但高浓度肝素 (10 0 0U/ml)抗凝管则显著性减低 (F =2 5 .96 ,P <0 .0 5 ) ;溶血、高血脂标本对HBVDNA含量测定无显著影响 (F值分别为 0 .6 5、0 .0 1;P均 >0 .0 5 ) ;标本反复冻融对HBV DNA含量无明显变化 ,血浆 (清 )样本可在室温下短期储存 (4 8h内 ) ,对HBV DNA含量无明显影响 (F值为 3.5 3和 0 .76 ;P >0 .0 5 )。结论 :不同样本收集、储存条件对HBVDNA定量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而提取DNA会间接决定收集、储存条件对定量结果的干扰。用沉淀煮沸裂解法可使抗凝剂及其他PCR反应抑制物质对HBVDNA测定结果影响减到最低 ,从而降低对标本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肠道外标本分离的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此类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136株沙门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奈啶酸的敏感菌株分别为131株(96.3%)、123株(90.4%)、21株(15.4%).其中123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中奈啶酸耐药100株,占81.3%.结论虽然肠道外标本分离的沙门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不高,但低敏株大量出现;对环丙沙星低敏菌株,应测奈啶酸的耐药性,以避免环丙沙星假敏感导致临床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 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淋巴细胞(LY)VCS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液学分析仪的VCS技术,测定90例SLE患者(根据SLEDAI积分判断活动情况分为轻、中、重度 3组)、83 例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疾病对照组)及57名健康对照者的WBC、LY%和LY的体积(LYV)、电导率(LYC)、光散射性(LYS)及其平均分布宽度(LYVSD、LYCSD、LYSSD),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LYVSD、LYC、LYCSD、LYS在SLE组、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SLE组的上述各参数变化最为显著;SLE患者疾病活动期各组的LYV、LYS、LYVSD、LYCSD、LYSSD明显升高,LY%和LYC显著下降,以重度活动组的LYVSD、LYCSD、LYS变化最为显著(P均<0.05);LYVSD(cut-off值≥15.9)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0.7%)和特异度(71.4%).结论:SLE患者的LY体积、细胞内部结构及胞浆复杂性等发生了明显变化,LYVCS 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1个姨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Ⅴ活性(FⅤ∶C)和血浆FⅤ抗原(FⅤ∶Ag)等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结果 先证者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23.5s和50.5s,其FⅤ∶C(8%)和FⅤ∶Ag(<1%)极度减低;同样先证者的妹妹PT和APTT也显著延长,分别为24.1s和62.4 s,其FⅤ∶C(7%)和FⅤ;Ag(<1%)也极度减低;家系其他成员的PT及APTT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先证者的F5基因第5外显子测序发现其29170位为纯合突变T→C,导致190位氨基酸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Phe190Ser),先证者的妹妹同样为纯合Phe190Ser突变;大哥、大姐、大女儿、小女儿和外甥女均为Phe190Ser杂合突变,其FⅤ∶C也有所减低(分别为57%、73%、72%、66%、75%);两个弟弟为正常野生型,其FⅤ∶C和FⅤ∶Ag均在正常水平.结论 该遗传性FⅤ缺陷症家系先证者及其妹妹F5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g.29170T→C纯合型错义突变,导致Phe190Ser.其原因推测与其父母近亲结婚有关.Phe190Ser与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FⅤ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