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vW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测定 3 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 3 0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浆vW因子水平 ,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 2 4h血浆vW因子水平为 2 15 .0 %± 2 3 .4%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0 7.5 %± 2 9.6% (P <0 .0 0 1)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vW因子显著高于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 (P <0 .0 1) ;血浆vW因子预测重症A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 91.7%、87.0 %和 88.7%。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 ;测定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vW因子水平可早期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对5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CT平扫,其中28例加作增加CT.结果,CT平扫表现胰腺局部或普遍性肿胀57例(100%);胰腺边缘模糊伴脂肪层消失49例(86%);急性液体积聚45例(78.9%),胰腺存在低密度灶37例(65%).28例增强CT均见胰腺坏死低密度病灶,按照BalthazarCT分级系统,E级患者有21.4%死亡,75%出现并发症.严重指数7~10分者,死亡率达25%,并发症发生率达80%.结果表明,CT检查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并可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此专家系统在修善顾博士行医经验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技术 ,结合声频、视频、图片和文本以治疗乳腺增生病。在医疗设计中 ,着重于顾博士的类型识别要点和乳腺增生病的自然规律。尤其 ,此医疗设计阐明了顾博士所总结的有价值的治疗经验 ,以突出此专家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曾将此专家系统应用于临床 1 30份病例的治疗中。其结果表明此专家系统的临床治疗正确率与顾博士临床治疗相对照达 98%。  相似文献   
4.
大蒜素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大蒜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等量蒸馏水 )、大蒜素 (11、2 2 mg/ kg)组、秋水仙碱 (0 .15 g/ kg)组。二甲基亚硝胺 (DMN)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各组在造模开始时 ig给药 ,实验共进行 4 2 d。腹主动脉取血 ,制备血清 ,进行肝功能、血脂、肝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 大蒜素各组均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 T)、谷草转氨酶 (AST) (P<0 .0 5、0 .0 1)水平 ,以大蒜素 2 2 mg/ kg组作用明显 ,而秋水仙碱对肝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P>0 .0 5 )。大蒜素均能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水平 ,提高血清白蛋白 (AL B)含量。病理学检查结果 ,大蒜素组肝细胞的坏死、空泡变性、出血及脂肪沉积较模型组和秋水仙碱组明显减轻 ,炎症细胞明显减少。电镜检查结果显示 ,大蒜素 11mg/ kg组肝细胞坏死、自溶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大蒜素 2 2 mg/ kg组肝细胞接近正常。结论 大蒜素对 DMN所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本用显微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复习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内镜和临床特征。结果33例胃间叶肿瘤中,间质瘤28例。该28例中良性9例,交界性11例,恶性8例。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10例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病灶位于胃底15例,胃体10例,胃窦3例。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和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为:CD117 100%(28/28)、CD117 100%(28/28)、波形蛋白100%(17/17),而结蛋白无表达,S-100蛋白表达率仅为18.2%(4/22)。结论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常规组26例,施行常规护理,试验组27例,在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生存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0.1±3.4)min,住院时间为(4.67±2.84)d,平均住院费用为(4.32±1.81)万元,生存率为94.2%,护理满意度为92.3%。试验组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还能减少患者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提升患者生存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P-选择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测定34例AP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水平,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患者发病24 h的血浆vWF、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214.6 ± 53.2)%和(81.8 ± 17.7)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7.5 ± 29.6)%和(14.7 ± 4.5)μg/L(P < 0.01).重症AP患者血浆vWF、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251.9 ± 62.7)%和(95.9±21.7)μg/L,显著高于轻型AP患者的(195.8 ± 35.7)%和(73.5 ± 16.1)μg/L(P < 0.01).vWF、P-选择素预测重症A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1.7%、86.4%、88.2%和58.3%、81.8%、73.5%.结论 AP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的过度活化.测定AP患者血浆vWF水平可早期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胎儿的臂丛神经在分娩的过程中受牵拉或压迫是引起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如果发现出生的婴儿上肢(从肩部到手指)两侧运动不对称或有功能障碍者,如肩关节不能外展与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而能伸、腕关节虽能屈曲但肌力减退等症状,应考虑为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我院妇产科2001年4月-2006年4月共发生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5例。由于注重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检查在壶腹部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壶腹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TNM分期。根据术前内镜,B超和CT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估三者诊断壶腹癌的准确率。结果:28例壶腹部癌中,黄疸占82.1%,腹痛占35.7%,Courvoisier‘s征占42.8%,胆总管扩张24例,胰管扩张7例,息肉型癌16例,溃疡型癌8例,浸润型癌4例,高分化腺癌14例,中分化腺癌13例,T3,T4期多有淋巴结转移,B超,CT诊断 壶腹部癌的准确率分别为35.7%和57.1%,显著低于内镜(91.7%)的诊断率(P<0.01),ERCP造影显示胆总管末端狭窄,不规则充盈缺损,胰胆管扩张等改变,结论:壶腹部癌临床主要特征为无痛性黄疸伴胆胰管扩张,内镜(包括ERCP)是诊断壶腹部癌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昆仙胶囊为纯中药复方制剂,由昆明山海棠、淫羊藿、菟丝子和枸杞子四味中药配伍组成,具有祛风除湿、补肾通络的功效,是近年国际上公认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较为有效的慢作用药物,主治类风湿关节炎证属风湿痹阻兼肾虚证。临床上昆仙胶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脏病、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现综述了昆仙胶囊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为进一步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