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散小单位联合实施药品招标采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卫勤保障必不可少,而医药价格是卫勤保障中的重要问题。多年来,为了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军队卫生事业费的利用率,我院联合几家性质类似的小单位,采用联合药品招标采购,在2006年的药品招标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方法1.1成立药品采购联合小组根据几家单位相互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收治的痔疮患者50例,根据痔疮患者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痔疮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在减少并发症和加快临床恢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解粘通便方治疗肠粘连之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勇 《中外医疗》2008,27(12):61-61
肠粘连引起便秘的情况临床很常见,传统的开腹手术虽能消除原粘连,由于再粘连发生率较高故治疗效果欠佳,对此中药效果明显,特别是腹部术后引起的肠粘连.笔者经过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自拟解粘通便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配合中医疗法,能够充分发挥中药的抑菌、控制炎症、阻断抗原刺激、减轻免疫反应、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的功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非移植组和粪菌移植组,每组21例。非移植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粪菌移植组在非移植组基础上增加粪菌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粪菌移植组患者排便次数评分、便血评分、内镜检查评分、医师总体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22±0.43)、(1.18±0.32)、(1.12±0.32)、(1.16±0.42)、(4.89±1.02)分,均显著低于非移植组的(1.84±0.52)、(1.72±0.46)、(1.76±0.42)、(1.90±0.39)、(7.98±1.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粪菌移植组患者CMDI评分为(3.82±1.02)分,显著低于非移植组的(5.36±1.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粪菌移植组QOL评分为(88.89±8.01)分,显著高于非移植组的(75...  相似文献   
6.
慢性结肠炎以大便稀溏,病程缠绵为主症。一般责之脾虚不运,治疗以健脾止泻为常法。但因其病机错综复杂,通常疗效不佳。1998年以来,我们从肝、肺入手,使用痛泻要方治疗慢性结肠炎5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3例,男性21例,女性32例;年龄17~78岁,平均52岁,其中50~70岁28例;病程3个月~8年,平均3年。全组病例均有大便稀溏,肠鸣腹痛症状。纤维结肠镜检查45例有不同程度的溃疡、糜烂,余者有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等症状。2 治疗方法2.1 药物组成 防风15g,白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麝香痔疮膏联合地奥司明治疗血栓性痔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按抛硬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地奥司明,0.9g/次,初始1次/d,5d后2次/d。治疗组50例麝香痔疮膏,2次/d,部分挤入肛内,部分外涂;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肛旁肿物面积、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痔疮膏联合地奥司明治疗血栓性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本2(CCAT2)在结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标本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55例结肠癌门诊患者。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采集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620、HCT116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lncRNA-CCAT2的表达情况。取lncRNA-CCAT2在结肠癌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的细胞系,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酸盐吐温缓冲液)、阴性对照组(经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NC-siRNA序列)、CCAT2-siRNA组(经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CCAT2-siRNA序列)。采用MTT实验检测三组细胞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能力。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裂解型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及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620、HCT116中lncRNA-CCAT2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上调(P 0. 05),其中SW620的表达量最高。经MTT实验显示,转染后0、1、2 d,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于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OD_(490nm))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 05);转染后3、4 d,CCAT2-siRNA组OD_(490nm)较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 0. 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不同时间点OD_(490nm)值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 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相比阴性对照组,CCAT2-siRN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 0. 01)。CCAT2-siRNA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裂解型PARP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 0. 01)。结论 lncRNA-CCAT2高表达于结肠癌细胞系,而通过敲低lncRNA-CCAT2的表达可起到阻滞结肠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与Bcl-2蛋白表达降低、裂解型PARP和p53蛋白表达升高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改良骶部硬膜外阻滞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肛肠手术患者中,81例患者的接收时间均在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根据患者的进针部位进行分组,甲组27例患者接受传统骶裂孔进针法,乙组27例患者实施改良骶部硬膜外阻滞(S3-4垂直进针法),丙组27例患者实施改良骶部硬膜外阻滞(骶裂孔垂直进针法)。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乙组与丙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且乙组患者和丙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P0.05。结论改良骶部硬膜外阻滞(S3-4垂直进针法和骶裂孔垂直进针法)应用于肛肠手术中均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于临床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涂剂联合消疮合剂对肛周脓肿手术患者创面愈合、临床症状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120例肛周脓肿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每组40例。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 中药外用组给予复方黄柏液涂剂, 中药内服组口服消疮合剂, 联合治疗组给予复方黄柏液涂剂+消疮合剂。3组均连续治疗15 d。分别于术后第2、7、15 d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及VAS评分, 采用ELISA法检测IL-6、TNF-α水平。观察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腐肉脱落时间, 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组术后7、15 d较同组术后2 d, 肛周分泌物、肉芽形态、周围组织水肿评分及VAS评分降低(P<0.01),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3组肛周分泌物、肉芽形态、周围组织水肿评分及VAS评分的降低均表现出时间效应(F值分别为21.69、134.65、19.27、73.15, P<0.01)与组间效应(F值分别为7.99、98.79、8.68、10.71, P<0.01), 且下降幅度与治疗方式之间有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