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中hMSH2、p53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中hMSH2、p53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癌、癌旁和胃炎粘膜中hMSH2、p53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1)3种基因产物在胃癌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癌组织,其中,p53和PCNA在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癌,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2)胃癌中hMSH2/PCNA及p53/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MSH2、p53和.PCNA的异常表达及hMSH2与PCNA之间的相互调节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胃癌中hMLH1、hMSH2、PTEN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一些癌基因基因以外,错配修复(m ism atch repair,MMR)基因也与胃癌的发生与演进密切相关。研究证实,MMR基因能够纠正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错配,避免癌相关基因的突变,保护基因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从而抑制癌的发生。在已经发现的MMR基因中,hMLH1和hMSH2与胃癌  相似文献   
3.
4.
X射线照射诱导鼻咽癌细胞mdrl和p53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X射线照射后鼻咽癌CNE-1细胞产生多药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X射线照射后CNE-1细胞mdr1和p53基因的表达。结果:照射后细胞mdrlmRNA和P-gp表达均增强,p53蛋白的表达也增强,并与P-gp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X射线照射可诱导CNE-1细胞mdr1和p53基因的表达,两者的相互协调作用可能是照射后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细胞模型并应用姜黄素对该模型的药物敏感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低转移细胞株(HCa-P)经615小鼠腹中线皮下接种的方法获得淋巴结转移瘤1代细胞HCa-P/L1,再经小鼠淋巴系统筛选5次,筛选高转移细胞系HCa-P/L6。用15~240μmol·L^-1姜黄素(Curcumin,Cur)分别处理人肝癌细胞系(SMC7721和HepG2)和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P/L6和HCa-P)48h,以MTT法考察4种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以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Cur作用于HCa-P/L6和HCa-P,以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评估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 测药物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考察两株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与姜黄素作用敏感性的差异。[结果]从HCa-P中筛选出具有多部位转移特性的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转移率为100%。Cur明显抑制小鼠腹水型肝癌和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呈 剂量依赖性(方差分析P〈0.05)。在30~120μmol·L^-1,Cur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人肝癌的抑制作用;在60~240μmol·L^-1范围内,Cur对HCa-P/L6的抑制作用强于对HCa-P。在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15μmol·L^-1 Cur作用下,HCa-P/L6和HCa-P的生长受到抑制(t检验P〈0.05),并且呈时间依赖性(方差分析P〈0.01),HCa-P/L6和HCa-P的群体倍增时间延长(卡方检验P〈0.01),Cur对HCa-P/L6的抑制作用大于对HCa-P;细胞周期被重新分布,HCa-P/L6被阻滞在S期,HCa-P被阻滞于S期和G2/M期。[结论]从HCa-P中筛选出了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小鼠腹水型肝癌比人肝癌对姜黄素作用敏感,而且高转移细胞株系HCa-P/L6较低转移细胞株HCa-P对Cur更为敏感。HCa-P/L6为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敏感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散发性大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散发性大肠癌标本hML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70岁以上组(64.3%),低分化组(52.6%),无转移组(74.1%),右半结肠(68.2%)分别低于70岁以下组(80.6%),高分化组(90%),有转移组(82.6%)和左半结肠(82.1%)(P<0.05).[结论]散发性大肠癌中hMLH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发生的部位、分化程度、有无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云南白药对糖尿病牙周炎动物模型影响的临床和代谢物分析,探讨云南白药对糖尿病牙周炎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糖尿病牙周炎动物模型,观察应用云南白药后大鼠的临床及组织学变化。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测定云南白药给药后大鼠尿液代谢物变化。结果:(1 )灌药后2 周至6 周云南白药组(BY)牙周探诊深度(PD)逐渐下降,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在6 周时与模型组(DP)组相比BY 组的PD 及牙槽骨丧失(ABL)出现明显下降(P约0.05),组织学观察也在6 周时发现BY 组有牙槽骨修复及新骨形成。(2)结合PLS-DA 发现BY 组变化较明显,在2 周时偏离最远,4 周后逐渐回归,6 周时与0 周时基本重合,与糖尿病牙周炎 大鼠PD 及ABL 变化情况相一致。初步表明云南白药能延缓糖尿病牙周炎病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开展维医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血清样品经4倍体积乙腈沉淀蛋白处理,对采集的谱图进行峰提取、峰匹配和缺失值过滤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数据解读。结果发现,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病人的代谢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主成分分析得分散点图中健康对照组与患病组分类良好;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发现了15个表征代谢表型变异的生物标记物,对其中9个进行了结构鉴定,预测了其余6个的分子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肉豆蔻酰溶血磷脂酰胆碱、十五酰溶血磷脂酰胆碱、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二十碳三烯酰溶血磷脂酰胆碱、油酰溶血磷脂酰胆碱、十七酰溶血磷脂酰胆碱、单棕榈酸甘油酯、N-十四酰二氢鞘氨醇和未知代谢物C20H43NO2、C22H47NO3在患病组的含量显著下降,而硬脂酰胺和未知代谢物C16H35NO、C16H33NO、C27H3O14、C20H39NO的含量显著升高。异常黑胆质证哮喘中溶血磷脂酰胆碱的降低可能与炎症介导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异常有关,这为进一步认识维医异常黑胆质的发病机制与维医独特的治疗原则提供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整体观和系统性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对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要基于这一特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本文对本研究组近年来在整体观和系统性思维指导下,应用现代分析技术解决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所取得的进展做简要综述,主要涉及多维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和代谢组学在中药化学组成分析、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疗效、中医证候科学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