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用封闭群大耳白家兔雌性24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动物不加任何处理,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i.v.内毒素(ET)引起发热反应,发热组动物i.v.ET后80min体温上升了1.18℃,而电针组动物体温仅上升了0.35℃,比较两组动物的体温上升高度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给ET后80min处死动物,观察动物丘脑下部腺苷酸环化酶(AC)及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发热组动物AC活性增强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电针组动物AC活性减弱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PDE活性均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实验结果表明,发热组AC和PDE的活性均增强,而电针组AC活性明显减弱,PDE的活性增强。作者推论:家兔ET性发热时丘脑下部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是由于AC活性增强使cAMP生成增加,电针组动物丘脑下部cAMP含量减少是由于AC活性减弱,PDE活性增强结果cAMP生成减少而分解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2.
用封闭群大耳白家兔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发热组。对照组测量动物的基础体温,不注射内毒素(ET),发热组动物I.V.ET后80min体温明显升高。给ET后80min处死动物。动物发热时丘脑下部组织AC和PDE的活性均增强,与对照组动物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发热组动物脑干AC活性虽有增强趋势但统计学意义,发热组动物脑皮质AC活性减弱与对照组动物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作者推论:家兔ET性发热是由于丘脑下部AC活性增强使cAMP产生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3.
家兔血浆性激素对电针抑制内毒素发热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将动物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按性别分别统计处理实验结果,雌兔电针组体温上升受到明显抑制,比较两组动物的发热高峰(ΔT)及体温反应指数(TRI)其差异性均显著。雄兔电针组的AT和TRI均低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性不显著。给雄性家兔去势,去势后1个月、3个月分别用ET复制发热模型,去势后1个月比较电针组及对照组动物的ΔT其差异性显著,而TRI去势后3个月差异显著。去势后1个月血浆雌二醇水平较去势前有明显增加。而血浆睾酮水平去势后3个月明显减少。表明针刺抑制ET发热效应和血浆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实用昆明大鼠经静脉注射家兔白细胞致热原(LP)或内毒素(ET),分别复制发热模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LP和ET发热动物中枢不同脑区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N)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LP双相热各时相其下丘脑组织β-EN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发热间歇期和体温恢复期β-EN含量高于发热时相(P<0.05)。中脑β-EN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皮质β-EN含量无显著变化。(2)大鼠ET发热高峰期下丘脑组织β-EN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脑区β-EN含量无显著变化。作者认为,大鼠LP和ET发热时中枢内,特别是下丘脑内β-EN含量升高与LP和ET的致热作用有关。并推测β-EN含量升高变化可能在限制发热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15只雄性家兔的两侧睾丸摘除,去势后一个月给动物静脉注射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实验组动物施以电针,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的发热高峰(△T)和体温反应指数(TRI),前者差异性显著,后者差异性不显著。血浆睾酮水平与去势前比较,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雌二醇水平较去势前有明显增加,两者比较其差异性显著。去势后三个月,血浆睾酮水平较去势前有明显减少,去势前和去势后两者相比较其差异性显著。血浆雌二醇水平进一步增加,与去势前比较其差异性非常显著。去势后三个月开始给动物肌肉注射戊酸雌二醇,每天一次连续11天。然后再用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实验组施以电针,比较两组动物的△T和TRI,其差异性均显著,结果表明针刺抑制动物体温上升和血浆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白色家兔,在常温(20±1℃)和高温环境(40±1℃)时,分别记录动物的直肠温度,并分别从动物的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C. S. F. ),从耳缘静脉采血,用蛋白结合法测脑脊液(C. S. F. )和血浆中(cAMP)含量。动物在常温(对照组)和高温环境(热应激组)的平均直肠温度相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而动物在常温及热应激时C. S. F. 和血浆中cAMP含量其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热应激时体温虽有显著升高而不能引起C. S. F. 和血浆中cAMP含量的增加。说明既往实验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可能是由于C. S. F. 中cAMP含量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24只封闭群雌性大耳白家兔,随机将动物均分为对照组、发热组和电针组3组。检测3组动物不同脑区组织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发热组动物PGE_2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动物比较差异显著(P<0.05),电针组动物PGE_2含量的增加受到抑制,与发热组动物比较差异显著(P<0.05)。发热组动物脑皮质和脑干组织PGE_2含量与对照组和电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本实验进一步证实:PGE_2是发热的中枢性介质,ET引起体温升高时,丘脑下部组织PGE_2的含量增加,电针抑制体温的升高与丘脑下部组织PGE_2的含量增加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ET)给家兔静脉注射,复制发热模型。通过放射性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发热及电针退热家兔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urotensin,N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P,SP)和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电针家兔“百会穴”对ET所致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发热和电针抑制发热时家兔脑脊液(c.s.f.)和血浆中NT、SS、SP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发热组动物c.s.f.中NT、S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动物c.s.f.中NT、SP含量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高于发热组(P<0.05)。SS含量低于对照组和发热组(P<0.01,P<0.05)。血浆NT含量,发热组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1)。作者认为,家兔c.s.f.中NT、SS和SP及血浆中NT含量变化与ET的致热作用有关。电针退热时家兔c.s.f.中NT、SS、SP含量变化在电针退热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