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抗体-生物纳米磁珠复合体的免疫凝集检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从磁性细菌体内提取的生物纳米磁珠,在磁珠表面联上特定的抗体,以玻片免疫凝集检测法检测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结果表明使用5μg的CEA抗体-磁珠复合体,可以检测出100pg/ml浓度的CEA,在操作性、经济性上优于免疫荧光检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生物磁石复合体的新型荧光免疫测定方法,高感度快速分离检测目标细菌。方法:通过sulfo-SMCC及SPDP处理的方法将抗体固定于生物磁石粒子,制成生物磁石复合体,应用于目标细菌的荧光免疫测定。以生物磁石复合体来结合和移动混合液中的靶细胞,并通过外磁场控制生物磁石复合体。结果:本实验以大肠菌为检测目标,使用生物磁石-大肠菌抗体的复合体,约20min左右能从大肠菌混合液中分离出目标大肠菌,并在1h以内从大肠菌混合液中检测出大肠菌。采用生物磁石复合体的荧光免疫测定法还可以分离并测定出浓度在30个/ml以下的微量大肠菌检体。结论:利用此项技术可以靶向性分离检测特定细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免疫BMPs,对牛粪标本中的大肠杆菌O157进行免疫磁捕获,再对捕获物进行PCR检测,研究免疫磁捕获-PCR检测牛粪标本中大肠杆菌O157的方法。方法从磁性细菌中获取BMPs,将大肠杆菌O157抗体接种于BMPs表面,制成免疫BMPs。使用免疫BMPs,对大肠杆菌O157∶H7浓度为1×103cfu/g的牛粪标本,进行免疫磁捕获,对捕获物以vt1(Vero毒素1基因)、vt2(Vero毒素2基因)为增扩对象,进行PCR检测。作为对照,相同牛粪标本,直接对牛粪标本以vt1、vt2为增扩对象,进行同样PCR检测。结果相同牛粪标本,经免疫BMPs捕获处理,捕获物的PCR结果显示vt1及vt2基因阳性。而未经免疫磁捕获处理的牛粪标本,直接PCR检测的结果显示阴性。结论对牛粪标本,利用免疫BMPs,可捕获目标抗原,同时还可去除牛粪中存在的PCR反应抑制物等影响因素,提高检测敏感度。  相似文献   
4.
菌源性磁珠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可检测低浓度大肠埃希菌O157等的产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v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VTEC)的方法.方法 从磁性细菌中获取菌源性磁珠(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BMPs),将大肠埃希菌O157抗体接种于BMPs表面,形成免疫BMPs.收集养牛场排出的污水标本,每份10ml中添加免疫BMPs 1mg,通过外磁场诱导,以免疫BMPs对污水标本进行靶向取样.增菌培养12h,以VTEC的vt1(Vero毒素1基因)、vt2(Vero毒素2基因)为增扩对象,进行PCR检测.作为对照,同样的污水标本,每份10ml,常规离心分离,分离物经过12h增菌培养后,同样进行PCR检测.结果 经免疫BMPs靶向取样处理后,40份污水标本,确诊含有vt1及/或vt2基因的6份.而同样40份污水标本,经离心分离处理,最后确诊含有vt1和/或vt2基因的1份.结论 对于有大量杂菌和异物的污水标本,利用免疫BMPs,通过外磁场诱导可对目标病原菌进行靶向取样,作为病原菌检测的辅助手段,可降低漏检率.  相似文献   
5.
近4年来,我们在门诊中对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整复作了一些改进,将皮牵引与Milch法结合起来,对单纯采用Milch法整复失败或不满意的11例此类病例施行再次整复,疗效满意,优良率达72.7%,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治疗方法患者俯卧检查台上,患侧胸部垫一小枕,使患侧上肢于台边自然下垂;下垂上肢自上臂上端以下作皮牵引,悬挂2~4kg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生物磁石复合体的新型荧光免疫测定方法,高感度快速分离检测目标细菌.方法通过sulfo-SMCC及SPDP处理的方法将抗体固定于生物磁石粒子,制成生物磁石复合体,应用于目标细菌的荧光免疫测定.以生物磁石复合体来结合和移动混合液中的靶细菌,并通过外磁场控制生物磁石复合体.结果本实验以大肠菌为检测目标,使用生物磁石-大肠菌抗体的复合体,约20min左右能从大肠菌混合液中分离出目标大肠菌,并在1h以内从大肠菌混合液中检测出大肠菌.采用生物磁石复合体的荧光免疫测定法还可以分离并测定出浓度在30个/ml以下的微量大肠菌检体.结论利用此项技术可以靶向性分离检测特定细菌.  相似文献   
7.
开阖枢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事物运动变化,以及指导辨证组方的一种思维模式。通过分析"枢"在开阖枢理论中的形象与内涵,与"脑玄府-血脑屏障"所具有的结构与枢机功能,取象比类地认为周细胞的空间结构、干细胞分化与能利用收缩性来调控血脑屏障开合的特点,是"脑玄府"起到枢机作用的结构基础,继而为"脑玄府-血脑屏障"的科研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虚拟的电压信号发生器,以及与电极、计算机的组合技术,探讨并建立细菌氧化反应的实验模型.方法 虚拟的电压信号发生器由Lab VIEW软件、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及计算机组成.计算机控制虚拟的电压信号发生器,输出阶梯形递增电压(0.00~1.00V,递增速率:10 mV/s),加到电极上.电极系统由平面石墨电极、铂电极及饱和甘汞电极组成.使用大肠埃希氏菌,把附着细菌的纸质滤膜固定在工作电极表面,在工作电极与对极之间施加阶梯形递增电压,计算机同步记录伏安图谱.通过伏安图谱分析电极间的电子流动变化,探讨电子流动与细菌氧化反应之间的关联.结果 纸质滤膜上附着大肠埃希氏菌时,伏安图谱显示施加电位0.72 V(vs.SCE)附近出现电流的峰谷,峰电流值随菌浓度增大相应增高.纸质滤膜上未附着大肠埃希氏菌时,伏安图谱未显示出电流的峰谷.结论 施加电位0.72 V(vs.SCE)附近出现电流的峰谷,为大肠埃希氏菌氧化反应所释放的电子形成.大肠埃希氏菌的氧化反应,与菌体内辅酶A相关.  相似文献   
9.
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BMPs磁性脂质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磁性颗粒(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BMPs)脂质体,考察BMPs浓度、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等因素对BMPs磁性脂质体粒径的影响.方法 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BMPs脂质体,调节BMPs浓度、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等因素,激光散射粒度仪测定磁性脂质体粒径.结果 以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的BMPs脂质体,BMPs浓度在(20~60)μg/mL时,磁性脂质体粒径基本稳定,平均94.9nm;BMPs浓度在(60~100)μg/mL时,磁性脂质体粒径随着BMPs浓度增加而有增大的趋势.超声功率的增加或超声有效时间增大时,磁性脂质体的平均粒径有减小趋势,当超声功率为300W、有效超声时间为100s时,粒径出现最小值;但其后都存在转折,随着超声功率的再增加或超声有效时间再增大时,平均粒径反而出现增大现象.结论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BMPs脂质体,通过控制BMPs浓度、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等因素,可以对磁性脂质体粒径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0.
使用磁性细菌粒子分离浓缩和检测癌胚抗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磁性细菌为厌氧性螺旋状菌 ,呈革兰阴性 ,多发现于海底的淤泥之中 ;磁性细菌有沿着磁力线朝N极或S极泳动的走磁性 ,细菌体内约有 10~ 2 0颗粒径 (5 0~ 10 0nm)的磁性细菌粒子呈串状排列其中。电子线回折等的分析表明磁性细菌粒子的主成份为磁性Fe3O4 ,磁性细菌在含有铁离子的培养液中 ,常温常压状态下可以大量繁殖 ,生成的磁性细菌粒子成本低廉〔1,2〕。磁性细菌粒子表面全面覆盖着一层含有磷脂酰乙醇胺的脂质有机薄膜 ,与人工合成的磁石粒子相比磁性细菌粒子具有表面有机膜厚度均一且稳定牢固、有机膜表面抗体接种容易、形成的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