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历摘要患者男 ,5 3岁 ,海员。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反复腹泻 ,伴消瘦 14年于 2 0 0 1年 11月 2 8日入院。患者 14年前因胃溃疡穿孔在外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毕氏Ⅱ式 )。术后 1个月开始腹泻 ,每天 4~ 5次 ,多则 10余次。均为不消化食物残渣 ,未见黏液及脓血 ,常在进粗糙或油腻类食物后加剧 ,进半流质饮食时则明显减轻 ,有时大便成形。腹泻时无里急后重 ,无恶心、呕吐及畏寒发热。服用多酶片、双歧杆菌 (培菲康 )治疗稍有好转。近半年来出现下腹胀闷不适 ,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吻合口溃疡、胃肠钡剂造影为残胃毕氏Ⅱ式吻合口通畅 ,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双吻合器技术在41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双吻合器技术的经验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双吻合器技术对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并对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和排便功能进行分析。[结果]41例直肠癌患者中除1例因吻合口出血而改行Miles术,其余均一期吻合成功。术后吻合口瘘2例(4%),术后排便次数增多34例(85%),吻合口狭窄3例(7%),局部复发2例(5%),盆腔内复发2例(5%),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双吻合器技术完成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较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对3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伴颈淋巴结转移患者行分区性(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不行全颈清扫,根据原发病变设计手术方案,仅清扫区域淋巴结,在清扫淋巴结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伤,能更有效保留患者的外观及功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结直肠癌的患者102例,采用ELISA法检测术前血清MMP-9、TIMP-1、E-cadherin水平。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MMP-9、TIMP-1、E-cadherin水平预测预后(随访5年生存或死亡)的最佳截点,以此将患者分为高MMP-9组与低MMP-9组、高TIMP-1组与低TIMP-1组、高E-cadherin组与低E-cadherin组,比较患者临床特征、无复发生存情况与总生存情况,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血清MMP-9、TIMP-1、E-cadherin水平预测预后的最佳截点分别为190、145、73ng/ml,以截点值为界的高与低MMP-9组、TIMP-1组、E-cadherin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TNM分期、肿瘤T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MMP-9组与低MMP-9组、高TIMP-1组与低TIMP-1组患者肿瘤N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MMP-9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低于低MMP-9组患者(24.49%vs61.61%、24.24%vs59.73%,均P<0.05)。高TIMP-1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低于低TIMP-1组患者(22.53%vs61.16%、17.69%vs50.17%,P<0.05)。高E-cadherin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高于低E-cadherin组(51.87%vs25.91%,P<0.05),而高E-cadherin组与低E-cadherin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9%vs25.31%,P>0.05)。结直肠癌患者肿瘤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阳性及高TIMP-1水平均是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MMP-9、TIMP-1、E-cadherin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高血清MMP-9、TIMP-1及低E-cadherin水平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孙振宇  袁旦平  徐力善 《肝脏》2020,(2):214-216
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73,GP73)是肝癌最有价值的标志之一。GP73水平的增加与肝硬化、肝癌、乙型肝炎相关的急性慢性肝功能衰竭以及预测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研究表明肝癌患者血清GP73表达水平升高,促进了肝癌的侵袭与迁移。目前GP73已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已被纳入肝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而随着人们对GP73的深入研究发现,GP73与多种肝癌治疗的药物存在相关性,并且血清GP73含量的多寡也可直接影响到肝癌的发生及发展,这表明GP73或将成为肝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目前国内外对于GP73的研究主要集中在GP73促进肝癌发生和进展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GP73与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5-01~1999-06共收治梗阻性结肠癌病例5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DNA异倍体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1-2],检测外周血中肿瘤DNA异倍体为无创性肿瘤诊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3].流式细胞术 (FCM)-DNA倍体分析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的优点,但该方法在外周血中检测的阳性率不高[4].本研究先用免疫磁珠(IMB)阴性分选富集癌细胞,后用FCM-DNA倍体检测外周血中癌细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术中骶前出血的预防和处理(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出血是严重而危重的并发症。预防骶前静脉出血,提高直肠癌手术成功率,是一重要课题。本院1998年6月至2005年6月行直肠癌手术356例,发生骶前静脉出血1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近端胃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患者40例,分为近端胃切除术组与全胃切除术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饱胀不适感、吻合口愈合情况、肺部感染及反流性食管炎等近、远期并发症及术后生存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全胃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要少于近端胃切除术组(<0.05);术后1年的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全胃切除术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要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0.05)。结论治疗进展期近端胃癌,无论从术后并发症还是术后生存率方面来看,全胃切除术要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