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 研究Viatorr覆膜支架用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疗效和转归。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3例,在接受TIPS术治疗时分别使用裸支架联合Fluency覆膜支架或Viatorr覆膜支架。随访12 m。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9.5±9.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10.0±8.5)min,P<0.05】,术后两组门静脉压力均显著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 m,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 m,观察组分流道失效率为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观察组死亡5例(6.8%),对照组死亡6例(8.2%,Log-rank值=0.099,P=0.753)。结论 相对于裸支架和Fluency覆膜双支架,使用Viatorr覆膜支架行TIPS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保持分流道通畅,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脑脊液引流液中分离出放射根瘤菌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院于2012年8月自神经内科监护室一患者脑脊液引流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出1株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现将该病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祖宣老师从事周围血管病研究40余年,擅长应用仲景经方治疗周围血管病,尤对温阳药物有独到阐发。喜用峻剂,多起沉疴。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仲景经方,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清利湿热之作用。文章介绍唐老师用此方治疗四肢关节病的独到经验,文中列举了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类风湿关节炎)、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漏肩风(肩关节周围炎),并分别附以验案,以利于经方的继承和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I,β-1,4-GalT-I)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腰椎关节突关节炎(lumbar facet arthritis,LFA)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弗氏完全佐剂制作大鼠LFA模型。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的变化;运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的表达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的分布和共定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在第3、5和7天机械性缩足阈值明显降低;DRG中β-1,4-GalT-I和TNF-α蛋白水平在第3、5和7天升高并在第5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β-1,4-GalT-I和TNF-α在DRG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在第5天时,β-1,4-GalT-I和TNF-α在实验组大鼠DRG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实验组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存在共定位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结论: 大鼠LFA炎症可以导致DRG中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β-1,4-GalT-I和TNF-α表达增加,可能与LFA引起的下肢神经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腰椎后路单/双节段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情况,分析上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PLIF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共49例,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4±8.6(41~72)岁,随访时间33.0±6.3(25~43)个月,根据融合节段分为L4/5组26例;L4-S1组23例。收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上邻近节段FJ的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度,依据Weishaupt分级评估FJ退变特征及退变分级,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BMI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4/5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的发生率分别为51.9%、38.4%;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73.1%,67.3%。L4-S1组术前发生率分别为67.3%、34.8%;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97.8%、60.9%。末次随访时,L4/5组邻近FJ重度退变率为52%,L4-S1组为78.2%。术前L4/5组椎间隙高度、关节突角不对称度分别为8.95±0.38mm、7.79°±0.21°;L4-S1组分别为8.65±0.63mm、7.90°±0.09°;末次随访时,L4/5组分别为8.33°±0.51mm、10.43°±0.33°;L4-S1组分别为7.68±0.53mm、12.06°±0.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双节段融合固定较单节段更易引起上邻近节段FJ退变,且更容易引起关节突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BL-rTMS)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VF组24例、BL-rTMS组24例及联合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在此基础上,MVF组给予MVF治疗,BL-rTMS组给予BL-rTMS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BL-rTMS及MVF治疗,1次/d,每周治疗5d。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及踝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比较发现,联合组患者又均优于MVF组及BL-rT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L-rTMS联合MVF治疗可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表面特性种植体对成骨细胞增殖及IL-6、Cbfα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机械磨光(PT)、喷砂酸蚀(SLA)、阳极氧化(AD)法制备3种不同表面的纯钛标准试件,SEM观察表面形貌并分析表面元素构成;接触角测量仪检测各组表面静态水接触角;将成骨细胞(MC3T3-E1 Sub-clone 14)培养于试件表面,细胞培养板为对照,MTT法检测接种1、3、5、7 d细胞增殖率,RT-q PCR法检测接种6、12、24 h白细胞介素6(IL-6)和核心结合因子(Cbfα1)mRNA表达。结果:PT组表面呈机械划痕,SLA组呈大小、深浅不一的窝洞,AD组呈较均匀的圆孔状,3组表面主要元素分别为Ti、Ti/Al、Ti/O。3组表面静态水接触角分别为54.47°±3.33°、75.42°±8.32°、38.91°±4.00°(P<0.05);MTT显示各实验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AD>PT>SLA(P<0.05);RT-q PCR显示在同一时间点各实验组IL-6 mRNA表达下调、Cbfα1 mRNA的表达上调(P<0.05),且AD>SLA>PT(P<0.05)。结论:AD相对PT及SLA表面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下调IL-6 mRNA表达及上调Cbfα1 mRNA表达,提示AD种植体表面在种植早期可获得更好更快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7例确诊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98例.对照组应用别嘌呤醇与美洛昔康治疗,治疗组则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应用不同的方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为85.7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值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短肌腱移位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骨膜移位治疗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操作用时、康复用时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0%,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0%,(P<0.05);观察组的手术操作用时、康复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膜移位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具有显著优势,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提倡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