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性出血的介入栓塞方法和效果。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介入栓塞治疗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性出血,及其栓塞方法、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结果:21例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立即停止,1例用明胶海绵栓塞后发生再出血,用钢圈/明胶海绵栓塞的病例均无再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术是治疗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薛玉富  罗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42-3044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DSA)在颅内动脉瘤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疑有颅内动脉瘤的43例患者首先进行常规DSA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RDSA检查,研究RDSA的技术参数及应用价值。结果:43例中,16例常规DSA能清楚显示,其余27例在常规DSA基础上加RDS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得到清楚显示。结论:常规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必要检查方法,RDSA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像、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X线造影表现,探讨X线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对5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X线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吻合口纵隔瘘31例,吻合口胸腔瘘18例,吻合口气管瘘3例,残胃胸腔瘘6例;单发瘘46例,多发瘘12例;瘘口直径小于3mm者34例,3~6mm者19例,大于6mm者5例;术后3d内发生瘘者18例,术后4~15d内发生瘘者37例,术后16~30d内发生瘘者3例。结论:X线造影检查能清晰显示瘘口情况,为早期发现吻合口瘘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35岁,2个月内反复发作晕厥2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体格检查、血生化、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于左室后壁标测到期前程度最早的室早前Purkinje纤维电位(简称P电位),起搏标测产生与12导联心电图记录室早类同的QRS波。温控50W,60℃,消融240s,室早消失。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无晕厥及室早发生。结论:P电位标测及起搏标测产生与12导联心电图记录室早类同的QRS波有助于室早消融,进而预防室颤再发。  相似文献   
5.
介入放射学的技术防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减少介入工作者及受检者的X射线辐射剂量。方法 根据各种有关X射线防护的理论及实际操作经验,探讨介入放射学的技术防护。结果 技术防护贯穿每台介入手术的全过程,是介入防护的重点。结论 介入工作者应不断增强防护意识,提高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过程,尽量将X射线可能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超选择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行介入法治疗的269例肝癌患者,对其中156例用超选择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析肝癌肝动脉造影征象、碘油沉积情况与生存的关系。结果156例肝癌患者肝动脉造影显示,121例肝肿瘤血管丰富,肿瘤染色明显,其中结节型49例,巨块型72例,弥漫型35例,临床追踪观察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5%、67.3%、52.6%。结论肝癌的肝动脉超选择造影分析,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肝癌的超选择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应作为一项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多轴向高速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轴向高速旋转DSA(下称MAHS-RDSA)诊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疑有颅内动脉瘤的 42例(对照组)行常规DSA检查,41例(实验组)行MAHS-RDSA检查,并将MAHS-RDSA与常规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及其成像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42例45个动脉瘤中,检出动脉瘤43个;实验组41例患者42个动脉瘤中检出动脉瘤42个.两组病例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及显示载瘤动脉没有显著差异(P>0.05),MAHS-RDSA对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P<0.01),对瘤体的显示优于常规DSA(P<0.05),X线吸收剂量、面积剂量乘积及体位数明显低于常规DSA(P<0.01),造影剂用量少于常规DSA(P<0.05).结论:MAHS-RDS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毗邻关系,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用量,对诊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成像技术要领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资料与方法200份实行质量控制前(非质控组)及质量控制后(质控组)的肝动脉DSA片,依据照片甲级片率判定标准计算甲、乙、丙级片率,比较两组DSA片的非甲级片缺陷因素(包括运动或饱和伪影、导管位置欠精确、造影剂注射参数不当、窗宽窗位调节不当、诊断区未包全、照相信息捕捉不全、设备性能)发生率。结果质控组甲、乙、丙级片率分别为80.98%、14.13%、4.89%;非质控组分别为71.35%、18.61%、10.04%。质控组非甲级片缺陷因素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质控组(χ2=36.968,P<0.05),在导致非甲级片的缺陷因素中,伪影居多,导管位置欠精确次之。结论影响肝动脉DSA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成像技术、注射参数、设备性能、后处理及照相技术,实施质量控制能显著提高肝动脉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SIEMENS AXIOM ArtisdTA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的39例患者全部行常规正侧位DSA检查,对其中21例又行旋转DSA检查,研究其技术参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39例患者检出头颈部血管病变34例,其中,颅内动脉瘤17例,动脉狭窄9例,动静脉畸形4例,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和脑膜瘤2例。经旋转DSA的21例患者,病变血管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较常规DSA更清楚显示。结论常规DSA是诊断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必要检查方法,旋转DSA能够清楚显示头颈病变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止血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探讨。方法:通过对9例骨盆骨折大出血以血管介入栓塞止血为主要方法治疗的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均一次性栓塞成功,平均止血时间为8.4min,无1例再出血。2例出现术后栓塞侧臀部轻度胀痛,未作特殊处理后缓解,1例因严重脑外伤死亡。结论:把握好指征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止血治疗,可大大提高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