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全面了解白沙县的疟疾传染源,给当前控制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建立健全基层卫生组织和卫生院镜检站,全面开展发热病人、疟疾疫点(居民点)调查、流动人口的血栓,以查明疟疾传染源。结果;在10年的血检中,发热病人血检发现疟原虫阳性6217例,阳性事3.26%(0.79-5.85%);居民带虫者892例,带虫率1.37%(0.17-3.01%);流动人口疟原虫阳性4285例,阳性车6.71%(2.23-11.64%)。结论:血检疟原虫阳性数比疫情报告数多2021例.说明血栓疟原虫工作给疟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当前控制疟疾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应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以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减少疟疾发病和传播。方法收集2007年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场医院门诊在全县内的流动人口血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4.197%(119/2835),占全县疟疾阳性病例总数的36.39%(119/327)。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1775人次,阳性16例,阳性率0.9%,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检503人次,阳性46例,阳性率9.15%,省外流动人口血检557人次,阳性57例,阳性率10.23%。结论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防治措施是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1981年2月9日至3月16日在海南岛进行的并殖吸虫和并殖吸虫病的调查研究工作。共采集到5种淡水蟹,从南海仿溪蟹和山岭内溪蟹体内分离到并殖吸虫囊蚴,系国内、外首次报道。石蟹肌内查到曼谷并殖吸虫囊蚴和近似四川并殖吸虫的囊蚴,但较大。将以上两种囊蚴分别喂给两只家猫。喂给曼谷并殖吸虫的家猫于115天后杀死,由肺部取得15条  相似文献   
5.
白沙县1~10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沙县1—10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况。方法按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好、中、差,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1993~2002年出生儿童进行调查,采集手指末端微量血采用快速测定试纸条法进行HBsAg检测。结果本次调查总体阳性率为7.6%,最高为学龄儿童,最低为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阳性率分别为8.9%和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沙县现在仍属于乙肝病毒的高感染区,应在新生儿中大力推广应用乙肝疫苗,努力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白沙县位于海南省中部偏西 ,辖 14个乡镇 ,9个国营农场 ,总人口 17万人 ,其中黎族占 5 7.2 % ,汉族占 47.5 % ,其他是苗、壮、回等少数民族。以致倦库蚊为主要传媒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历史悠久 ,5 0年代微丝蚴率为 2 9.5 9%。全县经过 40多年的大规模反复查治 ,1984年微丝蚴阳性率为 0 .87%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 ,为继续深入查找并消除残存疫点和传染源 ,进行了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1986~ 1998年 ,采用抽样监测方法 ,以村队或村委会为单位 ,进行整群抽样 ,6岁以上人群均为血检对象 ,…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为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减少疟疾发病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场医院门诊医生、防保人员和乡村医生卫生员对3年来在县内流动和进入本县的外来流动人口的血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4.29%(536/12501),占全县疟疾阳性病例总数的44.12%(536/1215)。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7349人次,阳性356例,阳性率4.84%;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栓2311人次,阳性40例,阳性率1.73%;省外流动人口2841人次,阳性140例,阳性率4.93%。结论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防治措施是白沙县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汉基  蔡开宁 《海南医学》2004,15(12):122-122
为了解我县人群现阶段白喉免疫水平,为白喉防治提供依据,我县防疫部门于2003年9月12-15日对荣帮乡俄朗村委会不同人群进行锡克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贫困地区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的免疫服务模式。方法采用不同的免疫服务模式,分别由不同的接种人员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不同的接种对象提供首针乙肝疫苗接种服务,分析比较不同服务模式对提高贫困地区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的效果。结果项目实施后,预充疫苗组和常规疫苗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较项目前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16.03,P〈0、01);在家分娩新生儿由村医接种者及时接种率高于乡级防保员接种者,使用预充疫苗者高于常规疫苗者(x^2=20.09,P〈0.01;x^2=16.03;P=0.01);筛查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4.4%,远高于未筛查组(x^2=26.51,P〈0.01)。结论采用自毁型预充式乙肝疫苗,并且在冷链外存放,由村医负责首针乙肝疫苗接种是提高在家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最佳服务模式。开展孕妇筛查对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能阻断母婴传播和减少接种后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