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G试验能否预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监护病房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重症PCP且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脱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G试验水平.结果 共入选49例患者,脱机成功组9例,失败组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白蛋白、CD4计数、G试验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成功组G试验水平显著低于失败组,分别为331.0 ng/L(299.0~488.7 ng/L)和267.0 ng/L(236.0~294.5 n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试验水平是影响艾滋病合并重度PCP患者能够脱机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0R=0.978,95%CI:0.959~0.998,P=0.032).结论 G试验可以作为一项脱机结局预测指标,用来预测艾滋病合并PCP患者撤机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肝脓肿在艾滋病和非艾滋病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以2013年1月-2018年8月于北京佑安医院治疗的84例艾滋病肝脓肿患者(艾滋病组)和70例非艾滋病肝脓肿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病原学结果、治疗与疗效及预后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艾滋病组男性比例更高,发病年龄更小(均P0.05)。发热是两组患者最常见症状,但艾滋病组患者入院后发热持续时间较长(P 0.05)。艾滋病组腹痛、咳嗽、体重减轻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升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以右叶、单发肝脓肿为主是两组影像学表现的共同特点,但艾滋病组单发肝脓肿比例较高,病灶呈分叶/分隔的比例较低(均P0.05)。艾滋病组肝脓液及血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9株,其中葡萄球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真菌3株;对照组检出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0株,占78.9%(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8株,占21.1%(主要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艾滋病组合并肝外真菌感染、肝外结核、扁桃体炎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合并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比例高于艾滋病组(均P0.05)。艾滋病组与对照组肝脓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3%和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组内经皮抽吸/引流/手术治疗患者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单纯抗生素治疗患者(P0.05)。艾滋病组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分别为6.0%及1.4%,不良预后(治疗无效+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0.7%及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滋病组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出现脓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气腔形成;对照组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发生呼吸衰竭。结论艾滋病肝脓肿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抗感染药物联合经皮穿刺抽吸/引流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实践中艾滋病合并中重度感染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激素应用情况,分析影响激素治疗时长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病房在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中重度P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重度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激素用药时长,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结果共入选179例患者,激素使用中位时间为19天(IQR 18~22天),对于中度感染患者,激素治疗的中位时间为18天(IQR 9~21天);重度感染者激素中位使用时间为23天(IQR 21~25天),其中73.2%(52/71)患者激素治疗时间大于21天,治疗时间21天患者的P(A-a)O_2、LDH水平显著高于治疗时间21天患者(P0.001和P=0.040),且其CD4~+计数(个/μL)相对偏低(P=0.007)。结论艾滋病合并中重度PCP感染患者的激素使用应当个体化,对于重度感染患者可以适当延长激素治疗时间。影响激素治疗时长可能的因素包括P(A-a)O_2、血清CD4水平和CD~+_4计数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7例破伤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7例患者,男女比为20∶7,平均年龄(47.11±2.34)岁,有明确外伤史者占92.6%.全身性及局限性破伤风占比分别为85.2%及14.8%.主要症状包括牙关紧闭(100%)、吞咽困难(92.6%)、阵发性局部或广泛性肌肉痉挛、抽搐(92.6%)等.机械通气比例为48.1%,其中15.4%行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74.1%,病死率为33.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blett分级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中年男性是破伤风发病及死亡的主要人群,对于外伤后出现牙关紧闭、肌肉痉挛、抽搐等表现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该病,Ablett分级可用于预测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利奈唑胺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评估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5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利奈唑胺治疗时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评价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对肝硬化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52例,肝硬化患者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10~9/L且减少≥25%基线值)累积发生率为51.9%(27/52),其中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50%基线值)比例为85.2%(23/27)。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小板计数≤110×10~9/L(OR=6.989,95%CI:1.192~40.971,P=0.031)、利奈唑胺疗程≥7 d(OR=9.478,95%CI:1.349~66.587,P=0.024)及剂量≥17 mg·kg~(-1)·d~(-1)(OR=0.062,95%CI:0.010~0.383,P=0.003)为肝硬化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肝硬化患者院内病死率与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并未显著加剧治疗期间患者脏器出血及院内死亡风险;对于基线血小板计数较低、利奈唑胺疗程较长的肝硬化患者应加强血小板等指标的监测以减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初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的AKI分期与补液扩容为主的综合治疗的疗效关系,探讨AKI分期与尿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收治肝硬化合并新发AKI患者61例,分为AKI 1期及2~3期,停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肾毒性药物,给予补液扩容为主的综合治疗48 h,评价初发AKI时、治疗48 h两个时间点的疗效;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尿KIM-1,分析AKI分期与疗效、尿KIM-1的关系.结果 61例肝硬化初发AKI患者,AKI 1期47例,2~3期14例;治疗48 h后,AKI 1期治疗有效率高于AKI 2~3期(63.8% vs.28.6%,P<0.05);相同AKI分期患者治疗48 h前后血BUN、SCr和尿KIM-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 1期患者对扩容治疗的疗效优于2~3期.AKI 1期患者扩容治疗前后,尿KIM-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0,P=0.766);AKI 2~3期患者扩容治疗前后,尿KIM-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92,P=0.696).结论 肝硬化初发AKI患者的分期越高,尿KIM-1水平越高;扩容治疗无效组尿KIM-1水平高于有效组.  相似文献   
7.
背景 2020年3月后,我国新增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死亡病例明显减少,但境外确诊病例快速增加,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COVID-19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的 探讨COVID-19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93例成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病情分型,依据住院期间最严重病情将患者分为: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入院24 h内基线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量表(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影像学检查、合并症和并发症、治疗及结局。结果 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57例(61.3%)、重型22例(23.7%)、危重型14例(15.0%)。普通型、重型患者以女性为主,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但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中位年龄分别为45.0、62.0、81.0岁,各组>60岁患者比例分别为15.8%、54.5%及9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普通型组及重型组,危重型组SARS-CoV-2核酸转阴率较低,发病后病毒脱落持续时间较长,发病至出现呼吸困难间隔时间较短(P<0.05)。发热、咳嗽是最常见临床表现,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8.2%及87.1%,但各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31.6%)(P<0.05)。危重型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9.1%)及重型组(59.1%)(P<0.05)。急性肝损伤是最常见并发症(58.1%),其在重型组及危重型组中发生率(77.3%、92.9%)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2.1%)(P<0.05)。中药总体使用率为75.3%,其中重型组中药使用率(90.9%)显著高于危重型组(50.0%)(P<0.05)。糖皮质激素在重型组(63.6%)及危重型组(64.3%)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5.3%)(P<0.05)。6例(6.5%)患者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拔管成功率仅为16.7%(1例)。9例患者死亡,全因病死率9.7%。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4岁〔OR(95%CI)=33.714(3.021,376.211),P=0.004〕、基线SOFA评分≥2.5分〔OR(95%CI)=15.447(1.331,179.260),P=0.029〕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患者更易出现肝、肾、心等脏器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及基线SOFA评分可用于早期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消融术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后发生肝脓肿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经TACE/消融治疗后发生肝脓肿的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肝脓液、血液培养分离菌株及药敏试验结果。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TACE组15例,消融组34例。TACE组共检出35株病原菌(肝脓液25株,血液10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占54.3%、40%及5.7%;肝脓液培养分离病原菌(n=25)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n=5)、屎肠球菌(n=5),铜绿假单胞菌(n=3)等;血培养分离病原菌(n=10)主要为屎肠球菌(n=4)、大肠埃希菌(n=1)、枸橼酸杆菌(n=1)等。消融组共检出64株病原菌(肝脓液43株,血液21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占59.4%、39.1%及1.6%;肝脓液培养分离病原菌(n=43)主要为大肠埃希菌(n=10)、肺炎克雷伯菌(n=9)、屎肠球菌(n=4)等;血培养分离病原菌(n=21)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n=5)、大肠埃希菌(n=3)、粪肠球菌(n=3)等。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分别占26.3%(5/19)及43.8%(7/16),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分别占10.5%(2/19)及12.5%(2/16)。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10.5%;大肠埃希菌对所检测头孢菌素、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等药物耐药率为43.8%~62.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分别为18.8%、12.5%。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分别占13.3%(2/15)及0,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分别占13.3%(2/15)及28.6%(2/7),未检出替考拉宁耐药菌株。结论肝癌TACE/消融术后肝脓肿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等为主,治疗时应根据相应药敏结果选择用药,减少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9.
<正>1病历摘要患儿,女性,11岁,主因"头痛、发热伴呕吐17d,意识障碍5d"转入我院感染科。患儿入院前约17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眼痛、颈痛,次日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可至39.5℃,并偶有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于当地门诊按"感冒"予以静脉输液及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约1周,患儿病情仍逐渐恶化,呕吐频繁。病程第7d,患儿首次收治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