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介导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形式。目的:验证CX/GJIC对卵圆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正常饮食;2-AAF/PH组按改良Solt-Farber法建立卵圆细胞增殖动物模型;苯巴比妥组予以苯巴比妥饮水7d,第8天按2-AAF/PH组建模,苯巴比妥饮水持续至实验结束;三七总皂苷组按2-AAF/PH组建模时予以三七总皂苷25mg/(kg?d)腹腔内注射,并持续实验结束。结果与结论:造模后肝脏连接蛋白呈时空特异性表达,先下调后逐渐恢复,连接蛋白43表达于卵圆细胞,先升高后逐渐恢复;采用苯巴比妥改变大鼠2-AAF/PH模型肝脏的连接蛋白32、连接蛋白43时空表达模式后,可下调肝脏的GJIC,减少卵圆细胞与偶联细胞间GJIC,解除卵圆细胞生长抑制,促进卵圆细胞的增殖;三七总皂苷可以增加大鼠2-AAF/PH模型肝脏的连接蛋白32表达、滞后连接蛋白43的表达,增加卵圆细胞与偶联细胞间GJIC,使卵圆细胞增殖峰低、滞后、持续时间长;通过下调大鼠2-AAF/PH模型肝脏的GJIC,可使卵圆细胞增殖早、增殖水平高;上调GJIC使卵圆细胞增殖峰低、滞后、持续时间长,CX/GJIC可以调节体内卵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介导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形式.目的:验证CX/GJIC 对卵圆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方法:Wistar 大鼠分为4 组.对照组正常饮食;2-AAF/PH 组按改良Solt-Farber 法建立卵圆细胞增殖动物模型;苯巴比妥组予以苯巴比妥饮水7 d,第8 天按2-AAF/PH 组建模,苯巴比妥饮水持续至实验结束;三七总皂苷组按2-AAF/PH 组建模时予以三七总皂苷25 mg/(kg·d)腹腔内注射,并持续实验结束.结果与结论:造模后肝脏连接蛋白呈时空特异性表达,先下调后逐渐恢复,连接蛋白43 表达于卵圆细胞,先升高后逐渐恢复;采用苯巴比妥改变大鼠2-AAF/PH 模型肝脏的连接蛋白32、连接蛋白43 时空表达模式后,可下调肝脏的GJIC,减少卵圆细胞与偶联细胞间GJIC,解除卵圆细胞生长抑制,促进卵圆细胞的增殖;三七总皂苷可以增加大鼠2-AAF/PH 模型肝脏的连接蛋白32 表达、滞后连接蛋白43 的表达,增加卵圆细胞与偶联细胞间GJIC,使卵圆细胞增殖峰低、滞后、持续时间长;通过下调大鼠2-AAF/PH 模型肝脏的GJIC,可使卵圆细胞增殖早、增殖水平高;上调GJIC 使卵圆细胞增殖峰低、滞后、持续时间长,CX/GJIC 可以调节体内卵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是组成相邻细胞间通道的主要结构,承担着细胞间的多种物质传输和信息交流的作用,可协助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目的:观察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缝隙连接蛋白32表达与肝细胞增生的关系。 方法:采用乳果糖+庆大霉素灌胃和四氯化碳+橄榄油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造模前7 d,苯巴比妥组大鼠用含体积分数0.08%苯巴比妥的水喂养,直至取材。对照组大鼠不造模,仅腹腔注射橄榄油与生理盐水的混合物。分别于造模后1,3,7,10,14 d取材。 结果与结论:大鼠肝功能衰竭后,部分大鼠出现死亡,存活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肝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3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苯巴比妥可降低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死亡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功能衰竭大鼠谷丙转氨酶水平及肝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32 mRNA及蛋白的表达。说明通过苯巴比妥预先下调肝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蛋白32水平可以减轻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急性期的肝脏损害,促进残存肝细胞增生和肝功能的好转,降低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包裹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多药转运体的特异抑制剂FTC且连接CD133抗体的纳米微粒,并评价其特性和治疗作用。方法 运用复乳蒸发法制备以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为载体的包封FTC的载药纳米微粒,通过碳化二亚胺法在其表面连接CD133抗体,得到纳米微粒FTC-PLGA-NP-C;分析制备得到的纳米微粒的粒径分布、FTC包封率、载药量和纳米微粒的抗体连接效率;CD+133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133 SP细胞,MTT法检测CD+133 SP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SP细胞中ABCG2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TC-PLGA-NP-C与CD+133 SP细胞的结合效率;将CD+133 SP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FTC-PLGA-NP-C纳米微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ABCG2的表达;以同体积PBS为对照,在CD+133 SP细胞中加入FTC-PLGA-NP-C纳米微粒,同时加入阿霉素,HPLC检测孵育不同时间后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裸鼠腋下荷瘤,成瘤后尾静脉注射FTC-PLGA-NP-C或者0.9%氯化钠溶液,48 h后再由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测量瘤体直径,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结果 FTC-PLGA-NP-C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为60~120 nm,载药量为11.27%,包封率为37.18%,与CD+133 SP细胞有较好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ABCG2在CD+133 SP细胞中表达,且随着FTC-PLGA-NP-C纳米微粒剂量的增加,ABCG2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到4 mg/ml FTC-PLGA-NP-C时已几乎检测不到ABCG2的表达。从24 h开始,PBS中CD+133 SP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很快下降至1 μg/ml及以下;而FTC-PLGA-NP-C中CD+133 SP细胞内阿霉素浓度一直维持在2~3 μg/ml。生理盐水组小鼠瘤体直径为(1.845±0.076)cm,高于FTC-PLGA-NP-C组的(1.238±0.072)cm(t=5.802,P<0.001);生理盐水组瘤内阿霉素浓度为(2.005±0.154)μg/ml,低于FTC-PLGA-NP-C组的(3.853±0.261)μg/ml(t=6.088,P<0.001)。结论 制备的载药纳米微粒FTC-PLGA-NP-C可较好地靶向肝癌干细胞,并抑制其耐药蛋白ABCG2的表达,降低肿瘤细胞对常规治疗药物的耐药性,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Ks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侵袭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A、B两组(A组用终浓度为0μmol/L Roscovitine.B组用终浓度为32μmol/L Roscovitine,均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ACDKs特异性抑制剂Roscovitine干预后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细胞周期,并用Transwell小室、划痕实验、PCR技术分别检测处于不同细胞周期下的人肝癌细胞侵袭能力、水平运动能力及uPA、MMP-9mRNA表达.结果:经终浓度为32μmol/L的Roscovitine干预24 h后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迅速升高(72.19%±0.47%vs 59.22%±0.54%,P<0.05),细胞侵袭能力下降,穿膜细胞数明显减(71.40±5.59 vs 149.60±16.36,P<0.05);细胞水平运动能力明显下降(P<0.05);uPA mRNA的表达下降、但MMP-9mRNA的表达却无明显变化.结论:Roscovitine干预使人肝癌细胞SMMC-7721侵袭能力和水平运动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与肝癌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发生改变和uPAmRNA的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年龄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治性切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80岁,其中≥60岁(老年组)58例,<60岁(非老年组)192例.利用倾向值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方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肝癌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PSM法匹配后,老年组(53例)与非老年组(85例)患者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5%和90.6%、73.2%和61.2%、52.9%和4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是影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并未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老年患者可获得与年轻患者类似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是组成相邻细胞间通道的主要结构,承担着细胞间的多种物质传输和信息交流的作用,可协助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目的:观察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缝隙连接蛋白32表达与肝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乳果糖+庆大霉素灌胃和四氯化碳+橄榄油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造模前7d,苯巴比妥组大鼠用含体积分数0.08%苯巴比妥的水喂养,直至取材。对照组大鼠不造模,仅腹腔注射橄榄油与生理盐水的混合物。分别于造模后1,3,7,10,14d取材。结果与结论:大鼠肝功能衰竭后,部分大鼠出现死亡,存活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肝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32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苯巴比妥可降低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死亡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功能衰竭大鼠谷丙转氨酶水平及肝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32mRNA及蛋白的表达。说明通过苯巴比妥预先下调肝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蛋白32水平可以减轻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急性期的肝脏损害,促进残存肝细胞增生和肝功能的好转,降低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是组成相邻细胞间通道的主要结构,承担着细胞间的多种物质传输和信息交流的作用,可协助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目的:观察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缝隙连接蛋白32表达与肝细胞增生的关系。 方法:采用乳果糖+庆大霉素灌胃和四氯化碳+橄榄油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造模前7 d,苯巴比妥组大鼠用含体积分数0.08%苯巴比妥的水喂养,直至取材。对照组大鼠不造模,仅腹腔注射橄榄油与生理盐水的混合物。分别于造模后1,3,7,10,14 d取材。 结果与结论:大鼠肝功能衰竭后,部分大鼠出现死亡,存活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肝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3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苯巴比妥可降低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死亡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功能衰竭大鼠谷丙转氨酶水平及肝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32 mRNA及蛋白的表达。说明通过苯巴比妥预先下调肝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蛋白32水平可以减轻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急性期的肝脏损害,促进残存肝细胞增生和肝功能的好转,降低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倾向值匹配法比较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4例接受肝癌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解剖性肝切除组64例,非解剖性肝切除组60例.利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倾向值匹配后,解剖性肝切除组(n=29)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n=45)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52(44.83~59.17)个月和38(31.45~44.5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解剖性肝切除有助于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相对危险度为o.54,95%置信区间0.30~0.96,P=0.04).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较非解剖性肝切除更能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介导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形式。 目的:验证CX/GJIC对卵圆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 方法:Wistar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正常饮食;2-AAF/PH组按改良Solt-Farber法建立卵圆细胞增殖动物模型;苯巴比妥组予以苯巴比妥饮水7 d,第8天按2-AAF/PH组建模,苯巴比妥饮水持续至实验结束;三七总皂苷组按2-AAF/PH组建模时予以三七总皂苷25 mg/(kg•d)腹腔内注射,并持续实验结束。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肝脏连接蛋白呈时空特异性表达,先下调后逐渐恢复,连接蛋白43表达于卵圆细胞,先升高后逐渐恢复;采用苯巴比妥改变大鼠2-AAF/PH模型肝脏的连接蛋白32、连接蛋白43时空表达模式后,可下调肝脏的GJIC,减少卵圆细胞与偶联细胞间GJIC,解除卵圆细胞生长抑制,促进卵圆细胞的增殖;三七总皂苷可以增加大鼠2-AAF/PH模型肝脏的连接蛋白32表达、滞后连接蛋白43的表达,增加卵圆细胞与偶联细胞间GJIC,使卵圆细胞增殖峰低、滞后、持续时间长;通过下调大鼠2-AAF/PH模型肝脏的GJIC,可使卵圆细胞增殖早、增殖水平高;上调GJIC使卵圆细胞增殖峰低、滞后、持续时间长,CX/GJIC可以调节体内卵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